第三節(jié) 常用抗心律失常藥
一、Ⅰa類適度阻滯鈉通道藥
(一)奎尼丁(quinidine)
【藥理作用】
低濃度時可阻滯INa、Ikr,較高濃度有阻滯Iks、Ikl、Ito及ICa(L)作用
此外,本藥有明顯的抗膽堿作用和α受體阻斷作用
1、降低自律性:
治療濃度使普肯耶纖維自律性降低,對病竇綜合癥明顯降低自律性。
通過植物神經(jīng)間接增加竇率。
2、減慢傳導速度:
心房、心室、普肯耶纖維0相上升Vmax和膜反應性降低,減慢傳導;
使病理單向傳導阻滯轉(zhuǎn)為雙向傳導阻滯,從而取消折返。
3、延長不應期:延長心房、心室、普肯耶纖維的ERP和APD(抑制鉀離子外流),取消折返。
【臨床應用】
廣譜抗心律失常藥:
1、適用于房顫、房撲、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轉(zhuǎn)復和預防。
2、房顫、房撲,這兩種心律失常一般用電轉(zhuǎn)律,轉(zhuǎn)律前合用強心苷可減慢心室率,轉(zhuǎn)律后奎尼丁可維持竇性心率。
原因:奎尼丁可使房性沖動減少而加強,反而容易通過房室結下傳至心室。
3、抑制或中止預激綜合癥時的心動過速。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瀉
2、金雞鈉反應(chichonic reaction):久用出現(xiàn)頭痛、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視力模糊、色覺障礙、神志不清、驚厥等。
3、心血管系統(tǒng):
(1)心律失常:治療濃度引起心動過緩,高濃度引起心動過緩或停搏,也可引起室速或室顫。
(2)低血壓:減弱心肌收縮力并阻斷α受體。
(3)血栓:房顫最易形成血栓引起栓塞。
4、藥熱和血小板減少等過敏性反應。
5、奎尼丁暈厥或猝死是偶見而嚴重的毒性反應。主要見于個別敏感者及過長Q-T綜合癥所引起的尖端扭轉(zhuǎn)型心律失常(torsades de pointes,Tdp,室顫前室性心動過速)。
【禁忌癥】
嚴重心肌損害、心功能不全、重度房室傳導阻滯、強心苷中毒、高血鉀及對本藥過敏者禁用;低血壓、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藥物之間相互作用】
肝藥酶誘導劑苯巴比妥可減弱奎尼丁的作用,奎尼丁擴血管作用合用硝酸甘油可誘發(fā)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
(二)普魯卡因胺(procainamide)
【藥理作用及應用】
與奎尼丁相比作用相似而弱。
對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主要用于利多卡因無效的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應】
長期用藥可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皮疹、藥熱、粒細胞減少。
大劑量可致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
嚴重者出現(xiàn)系統(tǒng)紅斑狼瘡綜合癥。
【禁忌癥】 同奎尼丁。
二、Ⅰb類輕度阻滯鈉通道藥
(一) 利多卡因(lidocaine)
【藥理作用】
促K+外流,抑制Na+內(nèi)流,降低4相斜率。
1、降低自律性:降低普肯耶纖維自律性,對正常竇房結無影響,僅在其功能失常時有作用。
2、傳導速度:
治療量使缺血區(qū)的普肯耶纖維和心室肌傳導減慢。
大劑量減慢傳導(抑制0相上升)。
3、縮短不應期:縮短普肯耶纖維和心室肌APD和ERP,其中以縮短APD 顯著,相對延長ERP。
【臨床應用】
1、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別適用于危急病例: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強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動過速。
2、其優(yōu)點是對心血管抑制較輕,作用時間短暫。
【不良反應】
少而輕,主要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嗜睡、眩暈、語言障礙、驚厥、呼吸抑制、竇緩、房室傳導阻滯。
(二)苯妥英鈉(phenytoin sodium)
原為抗癲癇藥物,50年代才發(fā)現(xiàn)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
1、作用與利多卡因相似,主要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為強心苷中毒首選。
2、對心梗、心臟手術、麻醉、電轉(zhuǎn)律術、心導管術等引發(fā)的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
【不良反應】 見抗癲癇章節(jié)。
(三)美西律(mexiletine)
電生理作用與利多卡因相似。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心肌梗死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