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山東卷)
語 文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8頁。 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座號、準考證號、縣區(qū)和科類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規(guī)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在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 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 第Ⅱ卷第六題為選做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題3分)外語學習網
1.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 磅秤/磅礴 仿佛/佛手瓜 刨除/刨根問底
B. 鑰匙/湯匙 漩渦/渦輪機 調節(jié)/調虎離山
C. 駐扎/扎實 親事/親家母 伎倆/仨瓜倆棗
D. 果脯/胸脯 胳臂/長臂猿 倔強/強顏歡笑
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 簽署 發(fā)貼子 雍容華貴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B. 端詳 螺絲釘 額手稱慶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C. 驚詫 震懾力 眼花瞭亂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D. 延襲 掃描儀 不屈不饒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3.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辦公人員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講究的。專家___,許多人辦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問題,久坐會__疲勞感,并出現(xiàn)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首先根據(jù)工作性質把辦公桌調整到一個__的高度,然后再依據(jù)自身情況來調整座椅的高度。
A. 提出 產生 適合
B. 提出 引發(fā) 合適
C. 提醒 產生 合適
D. 提醒 引發(fā) 適合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P>
A. 對于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專家們希望能從漫無邊際的史料中找到一些關于它的蛛絲馬跡。
B. 從長輩們的閑言碎語中,他了解到父親喬明志曾經是一位屢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記者生涯中,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D. 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國內一些商家銷售的紅木家具質量良莠不齊,有關部門提醒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5.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朝鮮藝術家這次來華表演的歌劇《紅樓夢》,受到了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B. 《尚書》記載,東方的夷人部落民風淳樸,人們好讓不爭且取予有度,因此這個部落被稱為“君子之國”。
C. 據(jù)西藏自治區(qū)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在自治區(qū)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為271.6萬人。
D. 隨著大運會的日益臨近,深圳隨處可見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運會已成為展現(xiàn)志愿者風采的廣闊舞臺。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傳統(tǒng),就只講民族本位;一講創(chuàng)新,就只提西洋東洋。我總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傳統(tǒng),也有各自的創(chuàng)新;他們發(fā)生碰撞,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就會形成一個大傳統(tǒng)。當然,這中間有一個“體用”問題: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作為一個中國畫家不應該顧此失彼,而應該從容對待,既不畫地為牢,也不盲目追隨。我的這一思路既是對時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為筆痕;诖耍仨毘翝撓聛,埋頭虛心,力求在“大傳統(tǒng)”中獲得滋養(yǎng)。準確地說,是想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tǒng)中探求相同的規(guī)律、彼此的契合點。
中國畫,至少是中國工筆畫,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繪畫相通的。當然,這里大體上是指晉唐畫風。晉唐畫風能達到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氣、學養(yǎng)、心態(tài),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晉唐人所創(chuàng)立的藝術范式是從切身的感受中生發(fā)的,其間一定經歷了反復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的艱苦過程。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都與晉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變得纖弱而萎靡。我們有—個偉大的傳統(tǒng),卻被輕棄;我們還有一個惰性的“傳統(tǒng)”,卻被繼承。惰性的傳統(tǒng)使我們把晉唐的傳統(tǒng)簡化為一個形式套路,一個抽去了內涵的外殼,這真荒謬。所以一定要回歸,回到晉唐,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
其實,我們對西畫傳統(tǒng)的“借鑒”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門的“主義”,莫名其妙的“觀念”,都被“拿來”。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這不正是惰性的表現(xiàn)嗎?所以,我覺得與其接受那些大而無當?shù)挠^念,不如借鑒些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與提煉和晉唐傳統(tǒng)并無二致,可對應、契合。很多西畫作品能更直觀滴給予我們實踐上的參照,并很實在地啟悟心智。
而上述兩者,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意識不到的,相應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有一個大傳統(tǒng)的價值支撐則很容易在本質上把握,從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墮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兩個傳統(tǒng),本質上則是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響、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實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個狹窄的視點,使眼光擴大;不拘于一個狹隘的觀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發(fā)現(xiàn);不空談花哨的“主義”,而腳踏實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就能深入本質而導引實踐,就會使工筆人物畫開出新生面,獲得新境界。
(節(jié)選自《談藝論文》,有刪改)
6.關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西不同的傳統(tǒng)發(fā)生碰撞、影響、融合,就會形成一個有利于實踐的大傳統(tǒng)。
B.在繪畫領域,應權衡中西傳統(tǒng),著眼于相通之處,力求獲得滋養(yǎng)。
C.觀察和比照中西傳統(tǒng),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共同的規(guī)律,從而深入本質,引導實踐。
D.“衡”與“融”強調的重點,就是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提現(xiàn)西畫的藝術范式。
7.對晉唐畫風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是晉唐畫風的特點,也影響到了西洋畫風。
B.晉唐畫風達到的高度取決于畫家所處的時代和畫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
C.觀察、審閱、理解和提煉在晉唐畫風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西方繪畫中也同樣重要。
D.“惰性”使晉唐的傳統(tǒng)簡化為一個形成套路,因此晉唐畫風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繪畫風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為“體”,創(chuàng)新為“用”兩者契合就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B.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輕棄了晉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藝術形式,變得纖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繼承晉唐繪畫傳統(tǒng)或借鑒西畫傳統(tǒng)時表現(xiàn)出來的“惰性”。
D.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狹隘的,它完全背離了晉唐以后中國畫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