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負責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
D.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C【解析】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jié)是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后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A(不是中午12點)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xiàn)在的兩小時。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3.下列對文中加點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干地支紀時的術(shù)語,可以用來紀日、紀月和紀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jié)合預測人的運命。
B.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對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
.C(“薨”是古人對諸侯之死的一種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稱薨。帝后的死當稱為“崩”。)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 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為“隋煬帝大亞年間”)
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C.國子監(jiān)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 B吏部(管理文職官員的任免、考選、升降、調(diào)動等事)兵部(負責軍事,入軍隊編制、武官選授以及駐防、訓練、檢閱等政令) 禮部(掌管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等)
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 古時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儷”喻夫婦。
② 古代“朔”指農(nóng)歷初一,“望”指農(nóng)歷十五,“晦”指農(nóng)歷三十。
③《禮記》曰:“幼名,冠字。”名是嬰兒出生幾個月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的,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謚號命名,《賈長沙集》(賈誼)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早上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午12點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C晦日是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指夏歷(農(nóng)歷,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托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時即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十二時辰制
子時 ( 23時至01時) 丑時 ( 01時至03時) 寅時 ( 03時至05時) 卯時 ( 05時至07時)
辰時 ( 07時至09時) 巳時 ( 09 時至11時) 午時 ( 11時至13時) 未時 ( 13時至15時)
申時 ( 15時至17時) 酉時 ( 17時至19時) 戌時 ( 19時至21時) 亥時 ( 21時至23時)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zhuǎn)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中地區(qū)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zhàn)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咸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qū)位于函谷關以西,大散關以東,武關以北,蕭關以南,處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3分)A(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熊概,字元節(jié)”,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
C. “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diào)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妒酚,吳太伯世家》索引說: “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 中原地區(qū)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
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經(jīng)》指的是《詩》《書》《論語》《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
B.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zhèn)渫?/P>
D.致仕,古代將官員退休稱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A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中“初舉明經(jīng)”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jīng)學,故以“明經(jīng)”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跋摹笔枪糯鷿h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shù)語,常見的還有“拜”“轉(zhuǎn)”“徙”“升”等!笆凇薄鞍荨薄稗D(zhuǎn)”“補”是關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于提升職務的,“徙”“遷”是關于調(diào)動職務的。
.D (“轉(zhuǎn)”是關于職務調(diào)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