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光緒是光緒皇帝的年號。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皇帝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
B.觴為古代酒器。
C.提督為武職官名,負責統(tǒng)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
D.公為敬辭,尊稱男子。中國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D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當?shù)刈钣袆萘,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國家。
.A(冠族指的是當?shù)仫@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13.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蚪逃聵I(yè)!睹献印分杏校骸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
C. 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
D.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
【答案】C【解析】國子監(jiān),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1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志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退休。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3分)【參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辭官或退休。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
.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答案: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jiān)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shù)路軍、政事務,職位高于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
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yè)生產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D(“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里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岸n”,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
D.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D(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傳主胡世寧就是大臣)。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B (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