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公共部門經(jīng)濟學基礎
一、政府干預的邏輯依據(jù)
(一)由于市場失靈導致的效率損失
(1) 公共產(chǎn)品(如國防);
(2) 外部性(如污染);
(3) 不完全競爭(如壟斷);
(4)信息不完全與不對稱
加入中華考試網(wǎng)咨詢工程師QQ群:575108982 獲取更多學習資料
(二)公平問題
經(jīng)濟學所能回答的是不同收入再分配方案的成本與收益(有效性)問題。
二、提高效率的公共政策
(一)針對不完全競爭(壟斷)的公共政策
□反壟斷法
□價格管制
□設立公共企業(yè)
(二)針對負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外部性問題的根源在于私人成本不等于社會成本。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核心是使行為主體造成的社會成本內部化。
□具體途徑
△對產(chǎn)生負的外部性的活動征稅:
△提供消除負的外部性的激勵措施(包括通過補貼促使市場上使用凈化技術改用清潔能源、原材料等減少污染);
△可轉讓產(chǎn)生負的外部性的權力(污染許可證):
△規(guī)范經(jīng)濟主體的行為(管制)
(三)公共物品與公共政策
□純公共物品要通過公共部門預算來提供;
□由公共部門預算提供,并不意味著必定由公共部門生產(chǎn),可以把該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承包給私人部門生產(chǎn);
□混合物品或服務的供給,一部分可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門給予補貼的辦法通過市場提供。
(四)針對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問題的政策
□市場機制本身可以解決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帶來的一部分問題。(如信譽)
□政府有必要加強信息方面的管理,促進信息公開,增加市場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