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場如何解決三大基本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面對著三個基本問題:
●生產什么、生產多少
●如何生產
●為誰生產
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能自發(fā)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
三、市場效率與市場失靈
(一)市場效率
市場效率為資源配置效率。 “帕累托效率”
如果既定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能夠在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況下,通過重新配置資源,使得至少一個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則這種資源重新配置被稱為“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效率狀態(tài)是不存在帕累托改進可能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
(二)實現(xiàn)市場效率條件
市場效率實現(xiàn)條件:完全競爭市場
(1)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2)市場上同種商品的每一個廠商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的;(3)所有的經濟資源在各行業(yè)間完全自由流動;(4)市場上從事交易的每一個人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5)經濟主體是完全理性的
在上述條件約束下,市場上每一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既定市場價格的接受者。
(三)市場失靈
現(xiàn)實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一些場合不能導致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這種情況稱為“市場失靈”。(包括什么要記牢)
1.不完全競爭市場
不完全競爭市場分為三種類型,即壟斷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
(1)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yè)只有一個廠商的市場結構。在這個市場中,排除了任何競爭,壟斷廠商控制了整個行業(yè)的生產和銷售,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2)寡頭市場。是指少數(shù)幾家廠商控制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3)壟斷競爭市場。是指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而每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價格都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
壟斷市場的效率最低!
2.外部性
正外部性。當一個人(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經濟活動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由此獲得全部補償。
負外部性。當一個人(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經濟活動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危害,但他自己卻未為此支付足夠抵償這種危害的成本。
3.公共物品
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對商品支付了價格的人才能享受該商品;第二是“競爭性”,如果某人已經消費了某商品,則其他人就不可能再同時消費該商品。
公共物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非排他性”,第二是“非競爭性”。
4.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
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重要假定是完全信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買方與賣方之間有時是不對稱的,此時市場機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
逆向選擇是指由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yōu)質品,進而出現(xiàn)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xiàn)象。
【2012考題】
根據(jù)經濟學關于完全競爭市場定義,下列假定支持完全競爭市場的有( )。
A.廠商對自己產品的市場價格有決定權
B.大量買者和賣者
C.資源行業(yè)資源流動
D.經濟主體完全理性
E.完全信息
『正確答案』BC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市場效率與市場失靈。市場效率實現(xiàn)的條件在于完全競爭市場。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同種商品的每一個廠商生產的產品是無差異的;所有的經濟資源在各行業(yè)間完全自由流動;市場上從事交易的每一個人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經濟主體是完全理性的。在上述條件約束下,市場上每一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既定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參見教材P32。
【2013考題】現(xiàn)實市場經濟中,市場失靈的情況有( )。
A.不完全競爭市場
B.外部性
C.公共物品
D.企業(yè)數(shù)量多
E.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
『正確答案』ABC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市場效率與市場失靈。市場失靈的情況包括:(1)不完全競爭市場;(2)外部性;(3)公共物品;(4)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參見教材P32~33。
四、市場經濟中的國家(政府)職能
(一)國家(政府)干預的邏輯依據(jù)
(1)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
(2)對于市場失靈的問題,需要政府相應法規(guī)及微觀干預措施加以克服。
(3)有效率的經濟仍然可能存在公平方面的缺憾,市場經濟并不必然帶來公平(均等)的收入分配。公平與否屬于倫理規(guī)范性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4)宏觀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在市場經濟中,基于上述邏輯,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影響收入分配、穩(wěn)定宏觀經濟。
(二)市場經濟中的國家(政府)職責
1.用法律制度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用負面清單管理市場,法無禁止皆可為;用正面清單約束公權,法無授權不可為。
2.針對市場失靈的公共政策
針對不完全競爭(壟斷)的對策
反壟斷法、價格管制、設立公共企業(yè)
針對負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09年多選)
征稅、提供消除負外部性的激勵措施、可轉讓產生負的外部性的權力、規(guī)范經濟主體行為(管制)
3.公共物品與公共政策。純粹的公共物品是少而又少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都只是程度問題。同時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產品被稱為“混合物品”
1)純公共物品要通過公共部門預算來提供。
2)由公共部門預算提供,并不意味著必定由公共部門生產。可以把該產品的生產承包給私人部門生產。
3)混合物品或服務的供給,一部分可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門給予補貼的辦法通過市場提供。
針對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問題的政策
●市場解決一部分
●政府有必要加強信息方面管理,促進信息公開,增加市場的“透明度”,以便讓消費者、生產者以及投資者能夠得到充分和正確的市場信息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3.收入分配
國民收入最終分配結果通過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達成。初次分配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按要素(勞動、資金、土地、技術等)的貢獻分配。初次分配是國民收入分配的基礎。二次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xiàn)轉移的收入再次分配,是政府對初次收入進行再調節(jié)的過程。
再分配轉移渠道包括:
(1)收入稅。政府通過所得稅、利潤稅、資本收益稅等對初次分配收入進行流量調節(jié)。
(2)財產稅。政府通過房產稅、遺產稅等對居民收入進行存量調節(jié)。
(3)社會繳款和社會福利。前者指居民為維持未來的福利,而對政府組織的社會保險計劃所繳納的款項,如失業(yè)保險、退休保險、醫(yī)療保險等;后者指居民從政府獲取的、維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福利金和社會救濟金。
(4)其他轉移收支。
4.經濟穩(wěn)定職能
經濟波動帶來國民財富巨大損失、生產力巨大浪費以及社會動蕩。政府有責任采取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減輕周期振蕩幅度,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促進國民經濟長期穩(wěn)定增長。
2019咨詢工程師培訓招生:含四科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贈送:真題班+全真摸底評測(評測后名師點評);考試不過三年免費重學
查看詳情 | 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