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險接受
風險接受就是將可能的風險損失留給項目業(yè)主自己承擔。風險接受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可能是主動的。已知項目有風險,但若采取某種風險措施,其費用支出會大于自擔風險的損失時,常常主動接受風險,最常見的主動接受策略是建立應急儲備,安排一定的時間、資金或資源來應對風險。
另一種可能是被動的。已知項目有風險,風險事件不影響項目實施,但由于可能獲得高額利潤而需要冒險,而且此時無法采用其他的合理應對策略,必須被動地保留和承擔這種風險。例如,資源開發(fā)項目和其他風險投資項目。可能獲利而需要冒險時,必須保留和承擔該風險。
為了應對風險接受,可以采取事先制訂好后備措施。
主要有費用、進度和技術三種后備措施。
1.預備費,是一筆事先準備好的資金,用于補償差錯、疏漏及其他不確定性對項目費用估計精確性的影響。預備費在項目預算中要單獨列出,不能分散到具體費用項目之下,否則,項目班子就會失去對支出的控制。
預備費一般分為基本預備費和價差預備費兩類。
基本預備費用于補償估價和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價差預備費用于對付通貨膨脹和價格波動。
2.進度后備措施。對于項目進度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項目各方一般不希望以延長時間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就要設法制訂出一個較緊湊的進度計劃,爭取項目在各方要求完成的日期前完成。從網絡計劃的觀點來看,進度后備措施就是在關鍵路線上設置一段時差或浮動時間。項目工序不確定程度越高,任務越含糊,關鍵路線上的時差或浮動時間也應該越長。
3.技術后備措施。技術后備措施專門用于應付項目的技術風險,它可以是一段時間或是一筆資金。當預想的情況未出現(xiàn)、并需要采取補救行動時才動用這筆資金或這段時間。
預算和進度后備措施很可能用上,而技術后備措施很可能用不上。只有當不大可能發(fā)生的事件發(fā)生、需要采取補救行動時,才動用技術后備措施。
以上所述的風險對策不是互斥的,實踐中常常組合使用。
三、不同風險決策準則下的項目決策
(一)風險決策準則
風險決策準則是風險下投資項目的決策依據(jù),因為存在風險導致項目決策的指標不再具有單一確定的結果,而是存在多種可能性,使得決策變得復雜。
包括最大盈利決策、期望值決策、最小損失決策、滿意度決策、最小方差決策等,采取何種決策準則,取決于決策者的風險偏好。
(二)政府決策
對于政府投資項目而言,由于政府投資資金主要投資于公共項目,政府對風險的態(tài)度通常應該是風險中性,即不追逐風險以獲得高收益,也不因為存在項目風險而放棄公共利益建設。
同時,由于政府投資建設大量的項目,存在所謂風險庫效應,即建設項目的分散使得風險得以分散。因此,政府投資決策主要采用期望值決策準則。
但是,對于重大投資項目、關系弱勢群體等特殊群體利益的項目、或是處于決策指標臨界點的項目,則需要調整決策準則。可以采用累計概率水平準則,即項目收益水平大于基準目標值的累計概率大于某個數(shù)值,如60%或70%等,項目才可行。
(三)企業(yè)決策
企業(yè)投資決策取決于決策者的風險偏好。
對于風險熱愛型投資者,一般采取最大盈利決策準則;對于風險中性者,則一般選擇期望值決策準則;而對于風險厭惡型投資者,一般則選擇風險損失的概率低于某一限度如30%,或是采用最小損失決策準則。
對于風險熱愛型的投資者,因為項目NPV的最可能值是4200萬元,大于0。因此,項目在財務上是可行的。
對于風險中性的投資者,因為NPV的期望值為1600萬元,大于0。因此,項目在財務上也是可行的。
對于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由于存在35%的可能性NPV小于0。因此,項目在財務上是不可行的。
2020咨詢工程師培訓招生:含四科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包含全真摸底評測(評測后老師點評),助力備考。
查看詳情 | 進入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