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漫長的法律發(fā)展過程中,在一定民族或一定地域內具有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并在歷史上得以傳承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識是指
A.法律文化 B.法律信仰
C.法律精神 D.法律傳統(tǒng)
22.國家機關以外的主體,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團體、公民個人等,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對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行為等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jiān)督是
A.合法性監(jiān)督 B.自循環(huán)監(jiān)督
C.社會的法律監(jiān)督 D.交互監(jiān)督
23.下列關于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識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法律意識往往體現(xiàn)個體的意識,而法律文化強調人類或民族的共性
B.法律意識中包括人們的某些感性認識以及心理活動,而法律文化則往往是理性認識的產物
C.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識的體現(xiàn),歸根結底是由法律意識決定的
D.法律意識與具體的社會形態(tài)有密切的關系,法律文化則有一種超越具體的社會心態(tài)的屬性
24.“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提出該定義的是
A.鄧小平 B.亞里士多德
C.蘇格拉底 D.柏拉圖
25.在英國歷史上,大法官根據(jù)公平原則判決案件所形成的法,被稱為
A.普通法 B.衡平法
C.判例法 D.一般法
26.部門法劃分的基本的或首要的標準是
A.法的調整方法 B.法的調整手段
C.法所調整的對象 D.法所調整的目的
27.公法和私法的劃分主要存在于
A.民法法系 B.伊斯蘭法系
C.社會主義法系 D.英美法系
28.在法的淵源轉變?yōu)榉ǖ倪^程中,應當提倡和推行的模式是
A.自發(fā)型 B.自主型
C.自動型 D.自覺型
29.以規(guī)定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或職權和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是
A.公法 B.實體法
C.程序法 D.普通法
30.由最高國家立法機關,以整個國家的名義所行使的,用來調整最基本的、帶全局性的社會關系,在立法權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種立法權是
A.中央立法權 B.地方立法權
C.國家立法權 D.政府立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