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
C.可是潭后那座戲臺卻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D.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E.相互殘殺的惡戰(zhàn)啊,紅色的共和黨和黑色的帝王派展開你死我活的拼殺,雖沒聽到聲聲吶喊,但是人類之戰(zhàn)卻從未如此奮不顧身
23.下列詩詞句中借景抒情的有
A.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B.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fēng)一一回
C.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D.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E.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24.下列《我愿是一條急流》意象中,屬于詩人自喻的有
A.荒林 B.城堡的廢墟
C.常春藤 D.小草棚
E.云朵
25.下列小說作品中,構(gòu)思視角獨到,以小見大的有
A.《嬰寧》 B.《寶黛吵架》
C.《金鯉魚的百裥裙》 D.《哦,香雪》
E.《苦惱》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詞語解釋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7.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28.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29.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
30.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31.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32.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
3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4.我也哭蔣筑英抱病奔波,客殤成都
35.鳥何萃兮蘋中
四、簡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閱讀《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為使“民加多”,孟子認為“王”應(yīng)持的正確態(tài)度是什么?
(2)孟子善用比喻,請結(jié)合這段文字試加分析。
(3)除了使用比喻外,這段文字的說理還具有什么特點?
37.閱讀《前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麇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1)文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什么樣的思想情懷?
(2)這段文字繼承了賦體的哪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
(3)說明這段文字的語言特點。
38.閱讀柳永《八聲甘州》,回答問題: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干處,正恁凝愁。
(1)概括本詞的思想內(nèi)容。
(2)“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本詞上下片的抒情方式各是什么?
39.閱讀《一句話》中的一節(jié),回答問題: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1)簡述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2)“火”隱喻什么?
(3)這節(jié)詩的形式和語言有什么特點?
40.閱讀《金鯉魚的百裥裙》中的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振豐聽了,胸中有一把火,像要燃燒起來。他的臉漲紅了,抑制著激動的心情,故意問:“我是姨太太生的,那么我也不能走大門了?”
老姑母苦笑著責(zé)備說:“傻孩子,怎么說這樣的話!你當(dāng)然是可以走大門……”
振豐還沒等老姑母講完,便沖動的,一下子跑到母親的靈堂,趴伏在棺木上,捶打痛喊著說:“我可以走大門,那么就讓我媽連著我走一回大門吧!就這么一回!就這么一回!”
(1)振豐在喪禮上的舉動,體現(xiàn)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
(2)對于塑造金鯉魚形象而言,振豐鬧喪的情節(jié)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3)文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
五、作文題(30分)
41.生物學(xué)認為,各種生物不是獨立生存的,而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生態(tài)圈中,彼此依賴,相互影響。人類社會也有各種各樣的圈,哪個個體不在圈中?圈可以令人溫暖、安全、成功,也可以讓人狹隘、迷失、窒息。面對形形色色的圈,請根據(jù)你的觀察或聯(lián)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