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0653
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未涂、錯涂或多涂均無分。
1、秦始皇兼并六國后,以筆畫比較簡單的小篆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文字,結束了各國文字
異形混亂的情況,這項命令就是
A.“書同文’’政策 B.“畫同文”政策
C.“筆同文”政策 D.“字同文”政策
2、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807年到廣州后,連續(xù)數(shù)年傳教活動一直進展不大,主要原因是
A.不懂漢語 B.不善交往
C.清政府禁止傳教 D.清政府按照入教人數(shù)收費
3、《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的宣傳策略是
A.孔孟加耶穌 B.資產階級革命加耶穌
C.無產階級革命加耶穌 D.女權主義加耶穌
4、太平天國后期的重要領導人洪仁開在其治國綱領《資政新篇》中提出“設新聞館”、“準
賣新聞篇”、“興新聞官”等主張,目的是
A.分散權力、推進民主 B.集中權力、改進控制
C.探訪夷情、知其虛實 D.擴大就業(yè)、改善民生
5、作為一個具有傳統(tǒng)家國情懷但又處于帝國權力體系外、并曾游歷歐洲的文人,王韜辦報
的主要追求是
A.贏利 B.悔過
C.立德 D.立言
6、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辦起了《清議報》,目的是
A.美化光緒皇帝,維護皇權制度 B.拋棄改良,呼吁革命
C.與《中國日報》攜手前進 D.聲援在倫敦被捕的孫中山
7、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國民報》、《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等刊物在政治立場上
A.都傾向改良 B.都傾向革命
C.都傾向立憲 D.有的傾向革命,有的傾向改良
8、清末最后十年中出現(xiàn)的《中國白話報》和《安徽俗話報》等白話報紙的目標讀者群是
A.學漢語吃力的洋人 B.思想激進的讀書人
C.廣大基層官員 D.工農兵及婦女兒童
9、武昌起義后,湖北、浙江、江西等地軍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以及南京臨時政府的《
民國臨時約法》都規(guī)定
A.士紳有言論、刊行自由 B.臣民有言論、刊行自由
C.人民有言論、刊行自由 D.土豪劣紳不得有言論、刊行自由
10、民國初年,同盟會一國民黨系報刊與共和黨一進步黨系報刊彼此攻擊,辱罵對方為“賊
黨”、“賊報”,雙方報人甚至互相
A.毆打 B.起訴
C.暗殺 D.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