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自學考試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經濟學(二)試題答案及評分參考
(課程代碼 0088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B 2.B 3.C 4.B
5.A 6.B 7.C 8. B 9.A 10.A
11.C 12.B 13.D 14.D
15.B 16.B 17.A 18.A 19.C 20.C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1.BDE 22.BCDE 23.ABDE 24.ABCD 25.ABCDE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6.是指當商品的價格上升或下降時,需求量或供給量完全沒有變化,即需求或供給的價格彈性等于0。
27.是指把某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28.關稅是進出口商品經過一國國境時,由政府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商征收的稅收。
29.滯脹一般指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并存的現象,后凱恩斯主流學派把它歸結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失業(yè)并存的現象。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8分。
30.(1)Ed=dQ/Q·P/dP (2分)
=dQ/Q·1/3%=-1.2dQ/Q=-3.6%
即價格提高3%使需求減少3.6% (2分)
(2)Ey=dQ/Q·Y/dY (2分)
=dQ/Q·1/2%=3dQ/Q=6% (2分)
即收入增加2%使需求增加6%。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1.當商品自身的價格發(fā)生變化時,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動,指的是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各點的變動,因此不引起需求曲線的移動。(3分)導致需求變動的因素是指在商品自身的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變化所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化。(3分)也就是說,需求的變化是同一價格下需求量的變化,表現為整個需求曲線的移動。(2分)
32.在短期生產中普遍存在這么一種情況:假定技術和其他要素投入不變,連續(xù)增加一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3分)
當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數值時,邊際產量遞增;(2分)
當投入量連續(xù)增加并超過某一特定值時,邊際產量最終會遞減。(3分)
33.薩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給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需求”。這一結論隱含的假定是,循環(huán)流程可以自動地處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2分)它包含三個要點:
(1)產品生產本身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2分)
(2)出于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jié)作用,不可能產生遍及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普遍性生產過剩,而只能在國民經濟的個別部門出現供求失衡的現象,而且即使這樣也是暫時的。(2分)
(3)貨幣僅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買和賣不會脫節(jié)。(2分)
根據薩伊定律,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由于供給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會的總需求始終等于總供給。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34.(1)廠商在生產中排放有害氣體,污染居民環(huán)境,自己卻不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害,顯然廠商的活動產生了消極的外部影響。(3分)
(2)私下討價還價不能解決這一消極外部影響問題。(2分)這主要是因為廠商有幾家,居民也有很多,討價還價的談判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就是說,交易成本太高。(3分)
(3)社區(qū)可能會根據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帶來的收益和減少排放有害氣體的成本的比較來決定空氣質量的有效水平,(3分)并據此制定一個合理的標準來控制有害氣體的排放。(2分)
35.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政府支出(政府購買、舉辦公共工程等)和稅收。(2分)
政府支出對于國民收入是一種擴張性的力量,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擴大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2分)政府支出對國民收入作用的大小還取決于政府投資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同樣政府支出帶動的國民收入增加量越大。(2分)政府稅收對于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的力量,但減少稅收可以擴大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2分)根據上述職則,財政政策的運用應該是:
在經濟蕭條時,國民收入小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總需求不足,所以政府應該增加政府支出,減少稅收以便刺激總需求擴大,消滅失業(yè)。(2分)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開支,增加政府購買,增加轉移支付,這樣一方面直接增加了總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私人消費與投資,間接增加了總需求。(2分)減少政府稅收(包括免稅和退稅) 也可以擴大總需求,這是因為減少個人所得稅可以使個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增 加消費;減少公司所得稅可以刺激公司的投資;減少間接稅也會刺激消費與投資。(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