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自學考試 >> 筆講串講 >> 醫(yī)學類 >> 變態(tài)心理學 >> 文章內(nèi)容

排行熱點

自考“變態(tài)心理學”筆記串講第三章_第2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5年5月21日 ] 【大 中 小】

  第二節(jié) 行為主義理論

  一、行為理論的基本觀點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出生后獲得新行為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條件反射和模仿學習,其中條件反射又分為經(jīng)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

  1、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

  其一是條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條件刺激取代無條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應關系的過程;

  其二是泛化,即把學習得到的經(jīng)驗擴展到其他類似情境中去的傾向;

  其三是消退,即在條件反射建立之后,僅由條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條件反應了。但若繼續(xù)給予條件刺激物,而不用無條件刺激加以強化的時候,條件反應的強度就會逐漸下降,直至不再出現(xiàn)條件反應,這時,條件反應便消退了。

  2、操作條件反射

  (1)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制造了一種實驗儀器叫“斯金納箱”。

  (2)在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適宜的反應,并且這個習得反應可以帶來某種結(jié)果。

  (3)這種條件反射之所以被稱之為“操作性”的,正是強調(diào)了其操作行為會導致某種結(jié)果的產(chǎn)生。

  3、模仿學習。學習的產(chǎn)生是通過模仿過程獲得的,即一個人通過觀察另一個人的行為反應學習了某種特殊的反應方式。

  二、行為模型的基本學習規(guī)律

  1、強化。

  (1)用適當?shù)氖挛飦碓黾臃磻膹姸、概率或頻度的過程稱作強化。

  (2)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

  1)正強化是通過提供個體喜歡的事物或獎賞,以增強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2)負強化則是通過撤消個體希望避開的刺激,來增強某一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2、懲罰

  (1)懲罰是通過適當?shù)姆椒▔阂、減少或消除某一行為的過程。懲罰也有正負之分。

  3、消退通過終止條件作用而消除其造成的反應的過程稱作消退。

  4、泛化與分化

  1)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lián)系后,條件反應會由條件刺激物自然地轉(zhuǎn)向類似刺激物的現(xiàn)象叫泛化。

  2)某一反應只對某一特殊刺激的現(xiàn)象叫分化。它是一個學習分辨類似刺激物的過程,故又稱“辨別”。

  5、塑造也稱作連續(xù)逼近,它是指通過對不斷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給予強化,最終形成該行為的過程。

  6、示范是通過向?qū)W習者提供可仿效的榜樣,幫助學習者學會新行為,或矯正現(xiàn)存行為的過程。

  三、行為理論的治療主張及治療技術(shù)

  1、行為治療,就是要“利用通過各種實驗確立的有關學習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適應的行為習慣”。

  2、行為治療的主要技術(shù)

  (1)系統(tǒng)脫敏療法;舅枷胧牵阂粋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由于是暴露在處于全身松弛狀態(tài)下的患者面前,因而逐漸失去了引起焦慮的作用。

  (2)厭惡療法。亦稱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shù),其做法是,將欲戒除的目標行為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jié)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使患者最終達到,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作為厭惡性的刺激,可以是藥物厭惡法、電擊厭惡法、想象厭惡法。

  四、對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的評價

  1、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變態(tài)心理學的貢獻:

  (1)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全新理論解釋

  (2)倡導了對心理現(xiàn)象的客觀研究,從而使研究更加客觀和精確。

  (3)為心理障礙提供了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2、對行為觀點的批評意見

  (1)過于簡單化

  行為觀點對人生過于簡化了,特別是它將人的行為簡化為一些小的、可測量的單位。忽視人性、人的意識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對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

  (2)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

  行為主義堅持環(huán)境決定論,或“刺激-反應”S-R模式,認為人的行為是條(武漢自考)件作用的結(jié)果。按照這種觀點,所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據(jù)。

  (3)關于“控制”的問題

  斯金納等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由環(huán)境強化物控制的。

  (4)這些說法在西方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

  1)一旦這些知識落入不負責任的人手中,便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

  2)此外,行為主義者只強調(diào)環(huán)境強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過程,實踐已證明這是錯誤的。

責編:xiejinyan
和政县| 永清县| 兴海县| 台湾省| 攀枝花市| 鸡东县| 巴马| 内江市| 通化县| 霸州市| 陇西县| 万全县| 阿拉善左旗| 满洲里市| 无极县| 施甸县| 崇仁县| 安平县| 富裕县| 深水埗区| 满城县| 南郑县| 浮山县| 富宁县| 含山县| 台东县| 永胜县| 常山县| 大化| 乳源| 苍梧县| 嘉荫县| 莲花县| 本溪| 手游| 广元市| 郎溪县| 秭归县| 瓦房店市| 健康|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