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認知理論
一、認知理論的基本觀點
與行為主義理論不同,認知理論提出了S-C-R公式,認為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存在著意識、經(jīng)驗等因素,這一因素即為C.
二、貝克的認知理論和治療技術
1、貝克是認知療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認為,心理障礙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關。因此,治療者應該著重幫助患者,解除他們歪曲的假想,并學會用更現(xiàn)實的方法去思維。
2、貝克認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有下列五種主要形式。
(1)任意推斷。在缺乏充分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夠客觀和現(xiàn)實的條件下,僅憑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作出草率的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jīng)關門了”
(2)過度引申。過度引申或稱過度泛化,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于能力、價值等整體自我品質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具體事件出發(fā)作出一般規(guī)律性的結論!袄缥也幻靼走@個問題,所以我是個愚蠢的人”
。3)選擇性概括。只依據(jù)個別、片面的細節(jié),而不考慮其他情況,就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例如“單位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4)走極端的思維。對事物的判斷和評價,要么是全對,要么是全錯。把生活看成是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彩。
。5)夸大或縮小。對客觀事物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要么過分夸大,要么過人縮小客觀事件的實際結果。
3、貝克提出了相應的調節(jié)方法,它有一種具體的治療技術。
。1)識別自動性思維。治療者要首先幫助患者,讓他們學會發(fā)掘和識別這些自動化的思維過程,尤其是識別那些在憤怒、悲觀和焦慮等情緒之前出現(xiàn)的特殊思維。
(2)識別認知性錯誤。治療者應聽了并記錄患者訴說的自動性思維,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后要求患者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找出其共性。
(3)真實性驗證。將患者的自動性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后鼓勵患者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
(4)去注意。治療者可以讓他不像以前那樣去與人交往,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改變,然后要求他記錄別人不良反應的次數(shù)。結果發(fā)現(xiàn),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變化。
(5)監(jiān)察苦惱或焦慮水平。鼓勵病人對自己的抑郁或焦慮情緒進行自我監(jiān)控就可以使(武漢自考)他們認識到這些情緒波動的特點,從而增強治療的信心。這是認知治療常用的手段。
三、艾利斯的ABC理論與治療主張
1、非更改信念及其特征
艾利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產(chǎn)生情緒導致神經(jīng)癥的十一類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三個主要特征:
。1)絕對化要求。絕對化要求在各種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見。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是指,把自己的愿望當作出發(fā)點,對某一事物抱著它必定會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的信念。
。2)過分概括。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它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即當面對失敗或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國自己“一無是處”等。
。3)糟糕至極。糟糕至極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fā)生,將是非?膳、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