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話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
2. 漢代把共同語稱為“通語”, 元代稱為“天下通語”,明清稱為“官話”, 辛亥革命以后稱為“國語”, 現(xiàn)在稱為“普通話”。
3. 朝鮮語、日本語、越南語稱為域外方言。
日本文字是漢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朝鮮創(chuàng)制了諺文,越南創(chuàng)造了字喃。
4. 荀子提出的“約定俗成”理論第一次闡明了語言的社會本質,
正確地說明了詞的意義和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
5. 古人對漢字起源的神化傳說有:文字神賜說 和圣人造字說 。
河圖洛書說是文字神賜說的一個典型代表,倉頡造字說是圣人造字說的典型代表。
6. 倉頡是有歷史記載的從事漢字規(guī)范的第一人。
周宣王時,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
東漢許慎面對文字使用和講解中的混亂情況,以小篆字形為主,作《說文解字》,展示出漢字的形體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體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不可妄自解說。
[籀 zhòu: 讀書:諷誦。指籀文。]
(1) 漢字的一種文體。一名大篆.
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队衿
仇校篆籀,篇章畢覿!獣x· 左思《魏都賦》
(2) 又如:籀文(我國古代書體的一種);籀篆(古代的一種書體。即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