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對文化分科采用四分法:
生產(chǎn)生活 文化、制度 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 文化、語言文字 文化。
2. 中國境內(nèi),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最高的是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
3. 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 是“四塞之地”,——
黃河在它的西、北、東三面環(huán)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guān)之固,真可謂[表里山河 ]!
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連伊洛地區(qū),有富裕的經(jīng)濟后方,有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 古代王朝長期在此建都,的確是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4. 山西高原 的東西兩側(cè)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汾河谷地,南與渭河平原相接,
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
5.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征:
a、首先是眾多的河流 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qū)連系在一起,b、其次是地理通道眾多 。
6. 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大勢是由暖變冷 ,分為四個大的時期。
、 從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屬于溫暖 期。
、 從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1400年,為寒暖交錯 期。
、 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 期。
、軓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期”。
7. 中國大陸的整體性,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統(tǒng)一。
中國文化的發(fā)祥地雖也是黃河 流域,但不同于西亞文化的是,它所依賴的不是黃河干流本身,而是它眾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濕潤地區(qū)。
8. 祖先在創(chuàng)造它的古代文明時,首先面臨著——大地域上人口構(gòu)成多族群 的特點。
9. 到西周 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
10. 從地理 的角度觀察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
應(yīng)特別注意與北方邊地草原人群的地緣關(guān)系,那里藏著中國歷史命運的重要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