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簡述課程設計方面的原則。
(1)選擇課程的內容原則。
(2)發(fā)展教學方法的原則。
(3)決定課程順序的原則。
(4)判斷學生的優(yōu)缺點及上述原則的差異性。
2、簡述教育目標的構成。
(1)表明學習者行為的動詞。
(2)實現(xiàn)目標所需具備的條件。
(3)評價學習者行為的標準。
3、簡述文化分析模式的5個階段。
(1)考察文化固有因素。
(2)分析文化可變因素。
(3)文化的選擇。
(4)每個階段都需要著重考慮心理的問題和理論。
(5)課程組織。
4、確定學校教育目標的依據(jù)是什么?
(1)學習者本身。
(2)社會的需求。
(3)學校的哲理。
四、填空題
1、教育目標分為3個主要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精神運動領域)。
2、從層次構成上看,可將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
五、名詞解釋
1、活動課程:以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作為組織教學的中心而設置的課程。
2、課程(史點豪斯提出):是通過各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努力把教育的基本原理、特點傳授給學生。
六、論述題
1、試述課程革新的策略。
霍伊爾確定了3種課程革新的策略:
(1)策略A:由權力較大的機構進行課程革新,革新的目標主要是指教育結構內部,交流是單向的,即從權威部門到職業(yè)實踐者。
(2)策略B:革新的目標是教師集體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意見。交流是雙向的,即在專家和實踐者之間進行,但是屬于非指導性的。
(3)策略C:革新的目標是單純變革課程,能夠取得專家的支持,交流是單向的,常常由有關課程革新的講座、書籍及錄像組成。
2、試述經(jīng)驗學習方面的原則。
(1)研究及評價學生進步的原則。
(2)研究及評價教師進步的原則。
(3)在不同的學校場所,根據(jù)不同的學生背景、環(huán)境及同行人員的背景,實施課程的指導原則。
(4)在不同的場所,對不同理解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信息
3、課程設置的方法必須符合哪3個標準?
(1)連續(xù)性:即在課程設置上應使學生對于所學的能力或技能有不斷重復練習和繼續(xù)發(fā)展的機會。
(2)程序性:即后面的課程必須在前面課程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和深化。
(3)綜合性:即橫向聯(lián)系,考慮各種課程的關聯(lián)性以及學生行為與所學內容的統(tǒng)一和連貫。
4、試述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意義。
首先,課程作為學校育人的規(guī)劃,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其次,課程是受教育者認識世界的“橋梁”或“中介”。再次,課程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jù)。課程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需要對其不斷評估、不斷修改,使之得以完善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