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自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華課網(wǎng)校 >> 自考 >> 模擬試題 >> 醫(yī)學類 >> 認知心理 >> 文章內(nèi)容

排行熱點

自學考試《認知心理》專項復習題及答案:論述題_第2頁

來源:華課網(wǎng)校  [2017年3月24日]  【

  4試評述層次網(wǎng)絡模型和激活擴散模型。

  答案要點:層次網(wǎng)絡模型是Collins和Quillian提出來的,它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語義記憶的基本單元是概念,每一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這些特征實際上也是概念,不過它們說明另一些概念的。有關概念按邏輯的上下級關系組織起來,構成一個有層次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層次網(wǎng)絡模型對概念的特征相應地實行分級貯存。在每一級概念的水平上,只貯存該級概念獨有的特征,而同一級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則貯存于上一級概念的水平上,由于概念按上下級關系組成網(wǎng)絡,因此每個概念和特征都在網(wǎng)絡中處于特定的位置,一個概念的意義或內(nèi)涵要由該概念與其他概念和特征的關系來決定。Collins和Quillian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該模型,實驗結果支持語義記憶具有層次網(wǎng)絡結構的看法。

  層次網(wǎng)絡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按邏輯得上下級關系而組成的網(wǎng)絡。這使它具有簡潔的特色,但是也有一些缺點。首先,層次網(wǎng)絡模型涉及的概念間聯(lián)系的種類是極少的,概念之間既有垂直聯(lián)系也有橫向聯(lián)系。在層次網(wǎng)絡模型中,主要連線為“是一種”、“有”、“會”等性質(zhì)的關系,沒有涉及其他種類的關系。其次,層次網(wǎng)絡模型節(jié)約了貯存空間但是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時間。此外層次網(wǎng)絡模型不能解釋典型性效應。

  激活擴散模型是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個網(wǎng)絡模型。在該模型中用語義聯(lián)系或語義相似性將概念組織起來。模型中的結點表示一個概念,概念之間的連線表示它們的聯(lián)系,連線的長短表示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連線愈短,表明聯(lián)系愈緊密,兩個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在激活擴散模型中,一個概念的意義也是由與它相聯(lián)系的其他概念,特別是聯(lián)系緊密的概念來確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級貯存。該模型假定,當一個概念被加工,在該概念結點就產(chǎn)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該結點的各個連線,同時向四周擴散,先擴散到與之直接相連的結點,再擴散到其他結點。啟動效應是對該模型的支持。

  激活擴散模型是對層次網(wǎng)絡模型的修正,它用語義模型取代了層次結構,因此比層次網(wǎng)絡模型顯得更加全面和靈活。激活擴散模型更適合于人,可容納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5 哪幾個試驗能夠證明注意選擇發(fā)生在相對靠后的階段?

  答案要點:1、注意選擇的模型發(fā)展。注意的心理機制是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最早的實驗課題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選擇機制,實驗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雙耳分聽技術。從布魯?shù)卤咎?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選擇模型以來,認知心理學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選擇模型、晚期反應選擇模型和資源限制理論等不同觀點。

  2、注意選擇反應選擇模型。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應選擇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這個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訂;炯俣ǎ河筛杏X通道輸入的所有信息都可進入高級分析水平,得到知覺加工,并加以識別。而注意選擇位于知覺和工作記憶之間,即過濾器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其選擇標準是刺激對于人的重要性。

  注意的晚期的反應選擇模型與早期(知覺)選擇模型的差別:瓶頸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業(yè)性質(zhì)決定,早期(知覺)選擇模型是再認前選擇,反應選擇模型是語義分析。

  3、支持反應選擇的實驗。為探討瓶頸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開始,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實驗一:Hardwick(1969)設計了一個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靶子詞實驗。在實驗中,向被試的雙耳同時呈現(xiàn)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詞。這些靶子詞呈現(xiàn)在右耳或左耳的數(shù)量相同,但呈現(xiàn)的順序是隨機的。要求被試不管右耳還是左耳聽到靶子詞,都要作出分別的反應。實驗結果:右耳和左耳對靶子詞的反應率達到59%~68%。雙耳的反應率很接近。支持反應選擇模型

  實驗二:Shiffrin等(1974)進行了類似的實驗。

  他們讓被試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識別一個特定的輔音。實驗條件分為兩種:一用雙耳聽,不確定輔音出現(xiàn)在哪個耳朵;二只用單耳聽,確定輔音出現(xiàn)在哪個耳朵。得到的結果表明,在上述兩種條件下,對特定的輔音的識別率沒有顯著差異。 支持注意選擇的反應選擇模型。

  實驗三:劉易斯(Lewis,1970)的分聽實驗。讓被試注意追隨耳聽到的單詞而忽視非追隨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隨耳呈現(xiàn)的信息而是單詞,不過這些單詞與追隨耳的單詞有時沒有語義上的聯(lián)系,有時卻又是同義詞。實驗要求被試在執(zhí)行分聽任務是,對追隨耳的單詞作出聲音反應,并測量從追隨耳單詞出現(xiàn)開始到被試對其作出反應之前的反應時。結果發(fā)現(xiàn):非追隨耳呈現(xiàn)是是追隨耳單詞的同義詞時,被試對追隨耳單詞的反應時會延長,而非追隨耳呈現(xiàn)無關單詞時則觀察不到這種效應。

  6試舉例說明非對稱性搜索的實驗證據(jù)及其理論意義。

  答案要點:Neisser(1963)首先發(fā)現(xiàn)并研究了視覺搜索的非對稱現(xiàn)象。所謂非對稱性搜索是指在若干個甲類項目(干擾項)中搜索一個乙類項目(靶子),與同樣的若干個乙類項目(干擾項)中搜索一個甲類項目(靶子)。結果兩者的搜索速度有顯著差異,即出現(xiàn)非對稱現(xiàn)象。

  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 & Souther,1985)的非對稱性視覺搜索實驗:在實驗中呈現(xiàn)兩種圖形,要求被試完成兩種不同的搜索:A、或者從若干個圓形中搜索帶小尾巴的圓;B、從若干個帶小尾巴的圓中搜索圓。結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條件下分心刺激的數(shù)目不顯著影響被試的反應時,而B搜索條件下分心刺激的數(shù)目越多,反應時越長。解釋:A搜索是自動加工的,產(chǎn)生的是相對簡單的特征地圖,被試只能拿看到圓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應;B搜索應該是控制加工的,產(chǎn)生的是位置地圖,被試必須將圓和豎線這兩個特征結合起來,將目標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較,才能做成正確的反應。

  非對稱性搜索的實驗的理論意義: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論。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論。特征整合論的核心是將客體知覺過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階段和特征整合階段。理論的出發(fā)點是知覺的特征分析。知覺在前注意階段是對特征進行自動的平行加工,無需注意,而在整合階段,通過集中注意將諸特征整合為客體,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對特征和客體的加工是在知覺過程的不同階段實現(xiàn)的。她將特征看作是某個維度的一個特定值,而客體則是一些特征的結合。2、提供了特征覺察器存在的依據(jù)。在視神經(jīng)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視覺搜索作為某種基本視覺特征覺察器存在的依據(jù)。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種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視覺搜索不對稱現(xiàn)象在辨別作為基本特征的刺激維度時具有重要作用。視覺搜索的非對稱還表明:干擾項的特點對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響。這提示搜索的實質(zhì)不是簡單的尋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與干擾項的關系。

首頁 1 2 尾頁
責編:zhangjing0102
峡江县| 壤塘县| 南漳县| 东城区| 永川市| 耿马| 青铜峡市| 农安县| 美姑县| 和田市| 陵川县| 永昌县| 视频| 阳新县| 清流县| 平顺县| 家居| 丰县| 澄城县| 潼关县| 延吉市| 浠水县| 阜康市| 和龙市| 永福县| 札达县| 漠河县| 绥化市| 京山县| 石棉县| 宜都市| 嵊州市| 保定市| 大关县| 宽城| 长葛市| 潜山县| 巴青县| 永和县| 庆元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