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詞解釋
1、心理評估
心理過程和個性差異可用一些方法來作客觀描述,這些方法主要有觀察、晤談和心理測驗等(1分),應用多種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對個體某一心理現(xiàn)象作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的客觀描述(2分)。
2、知覺的選擇性
人們在一定時間內(1分),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1分),它周圍的事物則作為知覺的背景(1分)。
3、心理衛(wèi)生
也稱心理健康,目前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指一門學科,即心理衛(wèi)生學(1分),二是指心理健康狀態(tài)(1分),三是指專業(yè)或實踐即心理衛(wèi)生工作(1分)
4、系統(tǒng)脫敏法
這是行為治療中的一種方法,由WOLPE創(chuàng)立,用于治療焦慮病人(1分)。治療醫(yī)師幫助患者建立與不良行為反應相對抗的松弛條件反射,然后在接觸引起這種行為的條件刺激中,將習得的放松狀態(tài)用于抑制焦慮反映,使不良行為逐漸消退,最終使不良行為得到矯正(2分)。
5、定勢
這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這種心理準備使人以特定的方式進行認識或行為,或在解決問題時具有一定的傾向性(2分)。一般在相同相似情境中,定勢有助于問題解決,但在變化的情況下定勢則可能會起消極作用(1分)
6、癌前性格
現(xiàn)代的一些行為學家提出了一種“C型行為模式”(1分)。這種行為模式的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高度的順從社會,他們一般過分謹慎、忍讓、追求完美、情緒不穩(wěn)定而又不善于疏泄自己的負性情緒,常常有沮喪、無助、悲傷等負性情緒情緒體驗(1分)。這種人格特征被證明與腫瘤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關系,有些心理學家把這種性格稱為“癌前性格”(1分)。
7、示范作用
班杜拉(1分)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1分)的概念之一,它強調(1分)通過對具體模型的行為活動的觀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學會一種新的行為類型。
8、智力
屬于一般智力(1分),是指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的綜合(1分),其核心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1分)。
9、社會支持
(3分)指個體與社會各方面包括親屬、朋友、同事、伙伴等社會人以及家庭、單位、黨團、工會等社會團體組織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聯(lián)系程度。
10、病人
患有各種軀體疾病、心身疾病(1分)或心理障礙、神經精神性障礙(1分)的人,不論其求醫(yī)與否(1分),統(tǒng)稱為病人。
11、 感覺的適應
感受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續(xù)作用而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叫適應現(xiàn)象(2分)。適應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1分)。
12、 需要層次論
是由馬斯洛提出的(1分),他將人類的主要需要依其發(fā)展順序及高低分為5個層次(1分),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1分)。
13、 投射測驗
是指觀察者對一些模糊的或者無結構材料所做出的反應(1分),被試者的想象而將其心理活動從內心深處暴露或投射出來的一種測驗(1分)。從而使檢查者得以了解被試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沖突。
14、 心身疾病
或稱心理生理疾患(1分),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2分)。
15、行為主義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和斯金納所建立的心理學學派(1分) 該學派認為人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學習過程而形成( 2分)
16、當代醫(yī)學模式
是指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這是一種系統(tǒng)論和整體觀的醫(yī)學模式(1分)
它要求在疾病和將抗的問題上,要同時考慮生物、心理以及社會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2分)
17、應激反應
是指個體因應激源所致的各種生物(1分)、心理(1分)、社會(1分)等方面的變化。常稱為應激的心身反應
線
18、合理化 是常見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又成文飾作用。(1分)致以個人遭受挫折無法達到所追求的目標時,常常會以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以及原諒自己而擺脫痛苦。(2分)
19、精神分析理論
是由FRUDE所創(chuàng)立的心理學理論(1分),包括心理結構理論(1分)和人格理論(1分)
20、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時間(1分)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1分)。如一邊上課,一邊記筆記(1分)。
21、個性
是指一個人整個的精神面貌(1分),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wěn)定(1分)的心理特征的總和(1分)。
22、精神分析療法
是由FRUDE所創(chuàng)立的心理學理論(1分),包括心理結構理論(1分)和人格理論(1分)
23 、遺忘曲線
遺忘曲線是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1分)對遺忘規(guī)律(1分)所作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繪制的,揭示記憶材料的保存數(shù)量(或遺忘數(shù)量) 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曲線,該曲線表明(1分):在對記憶材料識記后的最初一端時間遺忘快,隨著時間推移,記憶材料遺忘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遺忘速度也變得更加緩慢,最后穩(wěn)定在一定水平上。
24、情緒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和伴隨的心身變化(2分)。機體生理性需要
是否獲得滿足是情緒產生的基礎(1分),或指出情緒的特征給1分:具有兩極性、明顯的情境性、較大的沖動性以及明顯的外部表現(xiàn)的特征;或指出情緒與情感不同給1分,或指情緒的基本形式給1分。
25、心理應激
答案一:從“過程”理論思路(1分)定義心理應激是指個體在覺察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傾向于通過整體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xiàn)出來的多因素作用的適應過程。(2分)
線 答案二:應激是由應激刺激(應激源)、應激反應和其它許多有關因素所構成的多因素的概念。(1分)
26、懲罰
行為學習理論的基本概念之一(或操作條件反射的類型之一)(1分),由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指(2分)行為的結果導致了消極刺激增加,從而使行為反應減弱。
27、人格障礙
從兒童或少年期開始,并持續(xù)終生的顯著偏離常態(tài)的人格(2分)。這種人格發(fā)
展的畸形與偏態(tài)程度,表現(xiàn)出固定持久的適應不良行為,亦稱變態(tài)人格、人格異常、
病態(tài)人格等(1分)。
28、醫(yī)學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的一個重要分支(1分),不同于普通心理咨詢,有它自身的重點和任務,主要對象(1分)是病人或尋求醫(yī)學幫助和指導的人們,著重處理(1分)醫(yī)學領域的心理學問題,也運用心理治療或醫(yī)學治療(如藥物),幫助病人恢復身心健康。
上一篇:自學考試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下一篇:自學考試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