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B 育種技術可用于快速建立純系。
A、選擇 B、雌核發(fā)育 C、雜交 D、多倍體
62. C 育種技術可克服遠緣雜交不孕及其雜種不育。
A、選擇 B、雌核發(fā)育 C、雜交 D、多倍體
63. 在回交育種中,每回交一次,輪回親本遺傳組成增加 A 。
A、1/2 B、1/4 C、1/8 D、1
64. (A×B)♀ ×(C×D)♂所獲得的后代稱為 D 。
A、單交種 B、雙雜交種 C、三交種 D、四交種
65. 在[(A×B)♀ ×C ♂] ♀ ×D ♂ 的雜交過程中, C 為中心親本。
A、A B、B C、C D、
66. 為了獲取最大的雜種優(yōu)勢用于商品生產(chǎn),應采用 A 。
A、育成雜交 B、級進雜交 C、引入雜交 D、經(jīng)濟雜交
67. 當僅需改變本地品種的某缺點時,應采用 C 。
A、育成雜交 B、級進雜交 C、引入雜交 D、經(jīng)濟雜交
68. 下列 C 可以人工誘導魚類多倍體。
A、烷化劑 B、堿基類似物 C、聚二乙醇 D、γ射線
69. 下列 C 通常用來誘導細胞融合。
A、烷化劑 B、堿基類似物 C、聚二乙醇 D、γ射線
70下列 A 對本地自然條件有高度適應性。
A、本地品種 B、外地品種 C、育成品種 D、引入種
71有豐富的野生種質(zhì)資源,不同于家養(yǎng)動物和作物,為育種提供大量原材料所指的是 D 。
A、本地種質(zhì)資源 B、外地種質(zhì)資源 C、人工創(chuàng)造的種質(zhì)資源 D、自然種質(zhì)資源
72生長快、肉質(zhì)好、抗逆性強、性狀穩(wěn)定和適應一定地區(qū)自然條件并用于增養(yǎng)殖(栽培)生產(chǎn)的水生動、植物種為 B 。
A、原種 B、良種 C、雜交種 D、育成品種
73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粭l件、生產(chǎn)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種的品質(zhì)等客觀條件而確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種或品系而進行的育種活動稱為 D 。
A、簡單育成雜交 B、級近育成雜交 C、引入育成雜交 D、綜合育成雜交
74親緣選配是根據(jù)交配雙方 A 進行。
A 、親緣關系 B、體型 C、品質(zhì) D、外貌
75 同質(zhì)選配指以 C 為基礎的選配。
A、基因型相似性 B、基因型不同 C、表型相似性 D、表型不同
76下列細胞融合的方法中, B 只能逐一處理細胞,不能像其他方法一樣同時處理大量細胞。
A、電融合 B、激光融合 C、化學融合 D、病毒融合
77轉(zhuǎn)基因技術中外源基因表達產(chǎn)物檢測不適宜的方法有 D 。
A、特異性mRNA的檢測 B、報告基因的酶法檢測
C、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 D、Southern印跡法
78 轉(zhuǎn)基因技術中外源基因整合的檢測適宜的方法有 B 。
A、特異性mRNA的檢測 B、采用Southern技術,以外源DNA作為探針,進行雜交檢測
C、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 D、Northern雜交
79 轉(zhuǎn)基因技術中下列外源基因的導入方法中,對魚類暫不適應的方法是 B 。
A、組織注射法 B、病毒(噬菌體)顆粒轉(zhuǎn)導法, C、精子介導法, D、顯微注射法
80 下列分子標記中被稱為第三代分子標記的是 D 。
A、AFLP B、SSR, C、RAPD, D、SNP
81下列分子標記中被稱為第二代分子標記的是 A 。
A、AFLP B、SSR, C、RFLP, D、SNP
82下列分子標記中被稱為第一代分子標記的是 C 。
A、AFLP B、SSR, C、RFLP, D、SNP
83下列分子標記中不是共顯性分子的是 A 。
A、AFLP B、SSR, C、RFLP, D、ISSR
84下列分子標記中, C 實驗重復性較差,結果可靠性較低,顯性遺傳;不能鑒別雜合子和純合子。
A、AFLP B、SSR, C、RAPD, D、ISSR
85 經(jīng)典的遺傳育種研究方法無法區(qū)分一個重要性狀的區(qū)分是由哪一個具體的基因控制的, C 為數(shù)量性狀的定位提供了便捷之路。
A、形態(tài)標記 B、生化遺傳學標記, C、DNA分子標記, D、細胞遺傳學標記
86 人工養(yǎng)殖的水產(chǎn)動物品種,多為 B ,很少有育成品種。
A、純系品種 B、自然品種, C、雜交種, D、純系品種和自然品種
87蝦類轉(zhuǎn)基因研究中,以 A 作為目的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A、生長激素基因 B、增強抗逆性基因, C、報告基因, D、抗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