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庭功能是( )
A.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的 B.不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的
C.隨家庭習慣變化而變化的 D.不隨家庭習慣變化而變化的
17.犯罪的個體原因是最終推動( )
A.犯罪現象產生的因素 B.犯罪行為產生的因素
C.犯罪結構變化的因素 D.犯罪類型變化的因素
18.犯罪動機產生于個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動和維持犯罪行為的內部動力。其表現形式是( )
A.犯罪沖動和犯罪意念 B.犯罪結果和犯罪危害
C.犯罪現象和犯罪條件 D.犯罪原因和犯罪形式
1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女性犯罪數量( )
A.有下降趨勢 B.有增長趨勢
C.無明顯變化 D.增降起伏波動大
20.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所受的傷害以及社會、他人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是( )
A.重復被害 B.多次被害
C.再次被害 D.間接被害
21.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被害的社會因素統(tǒng)稱為( )
A.被害條件 B.被害現象
C.被害要因 D.被害事件
22.專家法是以( )
A.示名方式征詢專家意見 B.實名方式征詢專家意見
C.具名方式征詢專家意見 D.匿名方式征詢專家意見
23.廣泛收集可導致未來犯罪發(fā)生的原因性材料用以預測犯罪,是應用( )
A.連續(xù)性原理 B.系統(tǒng)性原理
C.類推性原理 D.相關性原理
24.以普通的社會成員為對象的犯罪預防是( )
A.一般預防 B.重點預防
C.特殊預防 D.典型預防
25.在下列措施中,不屬于犯罪預防實踐體系構建重點的是( )
A.公民自防意識的培養(yǎng)與樹立 B.老年犯罪的預防和控制
C.義務預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 D.公安運行機制的調整和改革
26.在下列預防理論中,屬于實證犯罪學派核心理論的是( )
A.社會防衛(wèi)論 B.刑罰預防論
C.犯罪補償論 D.預防經濟論
27.對可能發(fā)案或經常發(fā)案的區(qū)域和場所,進行預防犯罪的相關設計,制約和限制犯罪發(fā)生的預防措施是( )
A.被害預防 B.刑罰預防
C.社會預防 D.情境預防
28.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是在( )
A.1979年作出的 B.1981年作出的
C.1989年作出的 D.1991年作出的
29.加強對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與信托寄賣行業(yè)的管理和控制的預防措施屬于犯罪防控系統(tǒng)的( )
A.第一道防線 B.第二道防線
C.第三道防線 D.第四道防線
30.在下列表述中,不屬于幫教工作原則的是( )
A.堅持平等原則 B.區(qū)別對待原則
C.成本效益原則 D.聯系實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