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拉深過程中,坯料的凸緣部分為 (B)。
A、傳力區(qū) B、變形區(qū) C、非變形區(qū)
22、拉深時,在板料的凸緣部分,因受 (B) 作用而可能產生起皺現象。
A、 徑向壓應力 B、切向壓應力 C、厚向壓應力
23、與凸模圓角接觸的板料部分,拉深時厚度 (B) 。
A、變厚 B、變薄 C、不變
24、拉深時出現的危險截面是指 (B)的斷面。
A、位于凹模圓角部位 B、位于凸模圓角部位 C、凸緣部位
25、用等面積法確定坯料尺寸,即坯料面積等于拉深件的 (B) 。
A、投影面積 B、表面積 C、截面積
26、拉深過程中應該潤滑的部位是 (A )、 (B) ;不該潤滑部位是 (C) 。
A、壓料板與坯料的接觸面 B、凹模與坯料的接觸面 C、凸模與坯料的接觸面
27、 (D) 工序是拉深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A、酸洗 B、熱處理 C、去毛刺 D、潤滑 E、校平
28、需多次拉深的工件,在兩次拉深間,許多情況下都不必進行 _(_B_)_。從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的角度出發(fā),應盡量減少這個輔助工序。
A、酸洗 B、熱處理 C、去毛刺 D、潤滑 E、校平
29、經過熱處理或表面有油污和其它臟物的工序件表面,需要( A ) 方可繼續(xù)進行沖壓加工或其它工序的加工。
A、酸洗 B、熱處理 C、去毛刺 D、潤滑 E、校平
30、有凸緣筒形件拉深、其中 ( A ) 對 拉深系數影響最大。
A、凸緣相對直徑 B、相對高度 C、相對圓角半徑
31、在寬凸緣的多次拉深時,必須使第一次拉深成的凸緣外徑等于 (C ) 直徑。
A、坯料 B、筒形部分 C、成品零件的凸緣
32、為保證較好的表面質量及厚度均勻,在寬凸緣的多次拉深中,可采用 _( C )_的工藝方法。
A、變凸緣直徑 B、變筒形直徑 C、變圓角半徑
33、板料的相對厚度t/D較大時,則抵抗失穩(wěn)能力 _(_A_)_ 。
A、大 B、小 C、不變
34、有凸緣筒形件的極限拉深系數 _(_A_)_無凸緣筒形件的極限拉深系數。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5、無凸緣筒形件拉深時,若沖件h/d _( C )_ 極限h/d,則可一次拉出。
A 、大于 B、等于 C、小于
36、平端面凹模拉深時,坯料不起皺的條件為t/D ( C ) 。
A、≥(0.09 ~ 0.17)(m一l) B、 ≤(0.09 ~ 0.17)(l/m一l)
C 、 ≥ (0.09 ~0017)(1一m)
37、為了使材料充分塑性流動,拉深時坯料形狀與拉深件橫截面形狀是 _(_B_)_ 。
A、等同的 B、近似的 C、等面積的
38、當任意兩相鄰階梯直徑之比(di/di-1)都不小于相應的圓筒形的極限拉深系數時,其拉深方法是 _(_B_)_ 。A、由小階梯到大階梯依次拉出 B、由大階梯到小階梯依次拉出
C、先拉兩頭,后拉中間各階梯
39、下面三種彈性壓料裝置中, __(_C_)_的壓料效果最好。
A、彈簧式壓料裝置 B、橡膠式壓料裝置 C、氣墊式壓料裝置
40、利用壓邊圈對拉深坯料的變形區(qū)施加壓力,可防止坯料起皺,因此,在保證變形區(qū)不起皺的前提下,應盡量選用 (_B_)_。
A、大的壓料力 B、小的壓料力 C、適中的壓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