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建安風骨:又稱建安風力、漢魏風骨,是指建安詩人繼承《詩經》、漢樂府優(yōu)秀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地描寫漢末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fā)統(tǒng)一天下、建立偉業(yè)的雄心壯志。詩歌的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自然明白十分流暢,成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推崇的榜樣。
2.元雜劇:元雜劇,中國元代戲曲藝術。以宋金雜劇為基礎,融合唐宋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伎藝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調演唱,又稱北曲或北雜劇。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實際上還包括散曲,并不專指元雜劇。宋元南戲與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戲曲藝術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
3.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