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參考答案:
第二章 參考答案
單項選擇
1-5、BBACD 6-10、 BBCBB 11-15、DBDCD
16-20、DDBCD 1-25、DADCB
二、多項選擇
1.BCDE 2.AC 3.BCE 4.ACE 5.ACE 6.CD 7.BDE 8.BDE
三、計算
1.(1)由題意可知,必要勞動時間為6小時,剩余勞動時間也是6小時,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6/6=100%;
(2)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8/4=200%
2.(1)W=12×2=24 12小時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24-21.6=2.4
(2) 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2.4-0.4=2
(3) 剩余價值率=2/0.4=500%
(4)由于12小時共創(chuàng)造新價值2.4元,平均每小時創(chuàng)造新價值0.2元,由于勞動力價值為0.4元,即必要勞動時間為2小時,剩余勞動時間則為10小時
3.(1)先求工人生產一噸煤可以為資本家?guī)淼氖S嘀盗俊?/P>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費用和剩余價值兩個部分構成的。即w=k+m,
∴剩余價值量的計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價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77%
答:(1)資本家一個月從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為437.10;
(2)剩余價值率是1355.58%。
4、(1)、 ∵每月固定資產折舊費=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資=80 ×50=4000元
∴每月總產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單位商品的社會價值=25000/10000=2.5元
(2)、 ∵勞動生產率提高50%即產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費為16000元× (1+50%)=24000元
∴當月個別價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當月社會價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本月的超額剩余價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 (1)每斤棉紗的社會價值是2.50元;
(2)資本家每月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價值率為212.5%。
四、辨析
1.觀點錯誤。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在本質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是一切生產的物質要素,它們本身并不是資本,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被用來充當剝削工人手段時,才成為資本。
2.觀點錯誤。剩余價值是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即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全部資本創(chuàng)造的;不變資本只有剩余價值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3.觀點錯誤。雇傭工人的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用來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時間;在雇傭工人的人數和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可以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辦法,獲得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
4.觀點正確。剩余價值是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在流通,實行等價交換,不會產生價值增殖,即使不等價交換也不會產生價值增殖,所以流通中不會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只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但是有離不開流通,流通既為剩余價值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又實現了剩余價值,所以剩余價值不能夠離開流通而產生。
5.觀點錯誤。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因為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也沒有價格;所以,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格;工資只是工人必要勞動的報酬,工人的剩余勞動并沒有得到報酬。
6.觀點錯誤。個別資本家提高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只能降低產品的個別價值,在商品按照社會價值出售的情況下,資本家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但不能取得相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勞動日的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的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來的,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生活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生產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所以,只有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了,勞動力價值才下降,資本家才能夠獲得相對剩余價值。
7.觀點正確。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勞動日的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的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而產生的剩余價值,它是由于個別企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形成的;對于首先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個別企業(yè)來說,超額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是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的結果,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本企業(yè)的工人用較短的時間就可以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這就必然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因此,超額剩余價值在本質上是一種相對剩余價值,是一種特殊的相對剩余價值。縮短勞動時間傭工人的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
。余勞動時間 B.C+V+M C.V+M D.C+M
五、論述
1.要點
(1)剩余價值的概念;
(2)生產剩余價值的前提條件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
(3)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價值形成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4)剩余價值不是在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而產生。
2.要點
(1)剩余價值的概念;
(2)價值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即使在自動化的生產條件下,剩余價值仍然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
(3)自動化的生產裝置仍然是不變資本,在生產中只能轉移其終身的價值,而不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
(4)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手資本家剝削的工人的范圍擴大了(“總體工人”);
(5)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工人的勞動復雜程度提高了;
(6)個別資本主義企業(yè)首先使用先進技術,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3.要點
(1)相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2)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價值;
(3)要降低勞動力價值,就必須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
(4)要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產生活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生產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所以,只有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了,勞動力價值才下降,資本家才能夠獲得相對剩余價值;
(5)首先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個別資本主義企業(yè)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當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額剩余價值消失的時候,整個資本家階級就獲得了相對剩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