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四、計算題
1、解: 根據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勞動生產率 =1/單位商品價值量
∵去年勞動生產率=1/1=1
∴ 今年勞動生產率=1·(1+25%)=125%
∴今年大米的單位商品價值量=1/125%=0·80元
2、答案:貨幣需要量(M)=PQ×V=42000/10=4200(億)
貨幣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3、答案: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
=流通市場貨幣需求量/紙幣流通總量=30000(1+20%)/50000=0.72
則紙幣貶值了(1—0.72)×100%=28%
4、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貨幣總額的數量為220元。
五、論述題
1、為什么說理解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的關系是什么?
勞動二重性理論即生產商品的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重大貢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1)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馬克思才第一次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qū)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了勞動的二重性理論,從而才把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2)勞動二重性理論為m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3)勞動二重性學說還為其他一系列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的關系是: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為什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內在矛盾的總根源?
(1)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由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們的勞動表現為私人勞動。但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者生產的商品都是為了交換,所以其產品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因此私人勞動又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產生矛盾。
(2)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內在矛盾的總根源。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各種矛盾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的基礎,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因為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的解決只有通過實現商品交換,交換成功,私人勞動就得到社會的承認,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獲得解決。該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得以讓渡,價值得以實現,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得以解決。該商品是勞動者具體勞動得產物,同時也耗費了抽象勞動這一事實也得到認可。否則亦然。所以,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內在矛盾的總根源。
3、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在長期的交換實踐中逐漸產生的,也就是商品價值形式發(fā)展的結果。商品交換在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上,獲取了四種不同的價值形式,即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表現在一兩種商品上,這種價值表現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
(2)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已經不是偶然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而是經常地表現在一系列商品上。但商品的價值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表現,使交換經常發(fā)生困難。
(3)一般價值形式: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fā)展,逐漸從商品界分離出公認的一般等價物,即用一種商品作為各種商品相交換的媒介,但一般等價物不固定。
(4)貨幣形式: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工)以后,就有了專門為交換而進行的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范圍也隨著進一步擴大了,這就要求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能夠固定在一種商品上。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沒有本質區(qū)別,區(qū)別只在于由貴金屬充當一般等價物。當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就過渡到了貨幣價值形式。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