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說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時期最鮮明的特征。(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動力,改革是通過改革社會主義制度下與生產力不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不斷發(fā)展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只有通過改革,逐漸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及其他各種體制,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促進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2)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將把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因為:第一,改革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生產力的障礙,解放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二,改革是對原有體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是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而不是修補。第三,改革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重大變化。因此,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發(fā)展生產力的障礙;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構建這個轉變的深刻性和廣泛性等方面來說,改革是又一場革命。(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社會主義社會同其他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樣,也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逐步完成的,是通過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因此,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自我完善。
2、怎樣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
精神文明要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所謂重在建設,就是要把“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立為本,持之以恒,貴在落實,務求實效。(1)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決定了它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全面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建設,就是要把“建設”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落腳點,通過方方面面的建設性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2)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建設,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要求“以立為本”,著眼于立。在精神文明建設中重在建設的方針,第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第二,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鼓勵研究我國建設和改革的現實問題,研究國外的情況和介紹世界文化優(yōu)秀成果,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勇于探討和創(chuàng)新的氣氛;第三,在思想文化領域,必須堅持正面引導,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發(fā)展多樣性,用積極的、先進的、美好的東西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第四,對思想領域中出現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大批判”,不搞無謂的爭論。(3)精神文明重在建設,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會豐義法制體現人民的意志,也應該體現人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4)精神文明重在建設,貴在堅持,講求實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提倡求真務實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