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壓鑄模及其它模具》章節(jié)習題:第四章
第4章 壓鑄件設計
一、判斷題
( × )1. 為便于壓鑄成形,壓鑄件的壁厚應盡可能加大。
( √ )2. 一般來說,壓鑄件的表面粗糙度Ra值與模具型腔表面無關。
( √ )3. 壓鑄模的脫模斜度的作用是便于壓鑄件順利出模。
( × )4. 壓鑄件的尺寸精度一般按機械加工精度來選取,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較高的精度等級。
( × )5. 確定公差帶時,待加工的尺寸,孔取正值,軸取負值。
( √ )6. 壓鑄件的表面粗糙度取決于壓鑄模成型零件型腔表面的粗糙度。
( √ )7. 壓鑄件表面有表面層,由于快速冷卻而晶粒細小、組織致密。
( √ )8. 同一壓鑄件內最大壁厚與最小壁厚之比不要大于3:1。
( √ )9. 壓鑄件上所有與模具運動方向平行的孔壁和外壁均需具有脫模斜度。
( √ )10. 要提高薄壁壓鑄件的強度和剛度,應該設置加強肋。
二、填空題
1. 在保證壓鑄件有足夠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壁厚應設計成 薄壁 和 均勻壁厚 。
2. 當壓鑄件的尺寸精度與形位公差達不到設計要求而需機械加工時,應優(yōu)先考慮 精整加工 。
3. 在填充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壓鑄件表面粗糙度一般比 模具成形表面的粗糙度精度等級 約低兩級左右。
4. 消除壓鑄件內應力的方法是 退火 、 時效處理 。
5. 加強肋的方向應與 金屬流充填流動 的方向一致,否則會攪亂金屬流,產生內部缺陷。
三、思考題
1. 壓鑄工藝對壓鑄件結構的要求主要有哪些?
要 求 |
說 明 |
要能方便地將壓鑄件從模具內取出 |
一切不利于壓鑄件出模的障礙,應盡量設法在設計壓鑄件時就預先加以消除 |
要盡量消除側凹、深腔 |
內部側凹和深腔是脫模的最大障礙。在無法避免時,也應便于抽芯,保證壓鑄件能順利地從壓鑄模中取出 |
要盡量減少抽芯部位 |
每增加一處抽芯,都使模具復雜程度提高,增添了模具出現故障的因素 |
要消除模具型芯出現交叉的部位 |
型芯交叉時,不但使模具結構復雜,而且容易出現故障 |
壁厚要均勻 |
當壁厚不均勻時,壓鑄件會因凝固速率不同而產生收縮變形,并且會在厚大部位產生內部縮孔和氣孔等缺陷 |
要消除尖角 |
減少鑄造應力 |
2. 嵌鑄的主要作用及其設計要求有哪些?
1)嵌鑄的主要作用
(1)消除壓鑄件的局部熱節(jié),減小壁厚,防止產生縮孔。
(2)改善和提高壓鑄件局部性能,如強度、硬度、耐蝕性、耐磨性、焊接性、導電性、導磁性和絕緣性等,以擴大壓鑄件的應用范圍。
(3)對于具有側凹、深孔、曲折孔道等結構的復雜鑄件,因無法抽芯而導致壓鑄困難,使用嵌鑄則可以順利壓出。
(4)可將許多小鑄件合鑄在一起,代替裝配工序或將復雜件轉化為簡單件。
2)嵌鑄的設計要求
(1)嵌件與壓鑄件本體的金屬之間不產生嚴重的電化學腐蝕,必要時嵌件外表可鍍層。
(2)嵌件的形狀和在鑄件上所處的位置應使壓鑄生產時放置方便,嵌件定位牢靠,要保證嵌件在受到金屬液沖擊時不脫落、不偏移。不應離澆口太遠,以免熔接不牢,如必須遠離者,應適當提高澆注溫度。
(3)有嵌件的壓鑄件應避免熱處理,以免因兩種合金的相變而產生不同的體積變化后,嵌件在壓鑄件內松動。
(4)嵌件鑄入后,被基體金屬所包緊,嵌件應無尖角,周圍有足夠的金屬包層厚度(一般不應小于1.5mm),以提高壓鑄件與嵌件的包緊力,并防止金屬層產生裂紋。
(5)嵌件在壓鑄件內必須穩(wěn)固牢靠(防止轉動和脫出),故其鑄入部分應制出直紋、斜紋、滾花、凹槽、凸起或其他結構,以增強嵌件與壓鑄合金的結合。
(6)嵌件應進行清理,去污穢,并預熱,預熱溫度與模具溫度相近。
(7)同一壓鑄件上嵌件數不宜太多,以免壓鑄時因安放嵌件而降低生產率和影響正常工作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