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漆姑草
品名: 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棰草、牛毛粘(《植物名實圖考》),地松、鼻藥(《貴州民間方藥集》),大龍葉(《貴州草藥》),羊兒草(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
漢語拼音: QIGUCAO
拉丁名: 藥材Herba Saginae Japonicae原植物Sagina japonica (Sw.) Ohwi
英文譯名: Japonese Pearlwort Herp
中藥材基原: 為雙子葉植物藥石竹科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江蘇、四川、湖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山野、庭園、路旁等陰濕處。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4~5月間采,曬干或鮮用。
生藥材鑒定: 顯微鑒定: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密布,主為直軸式。葉肉組織有草酸鈣簇晶,直徑25~67μm。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抗腫瘤:漆姑草煎劑0.25g/kg腹腔注射,連續(xù)10天,對小鼠肉瘤S180、S37均有抑制作用;0.2g/kg,腹腔注射,連續(xù)11天,對小鼠子宮頸癌U14有抑制作用;0.25g/kg腹腔注射,連續(xù)6天,可延長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命。
毒理學(xué): 毒性:煎劑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0.896±0.284g/kg。灌胃40g/kg,小鼠無死亡。
藥性: 苦辛,涼。①《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②《湖南藥物志》:酸甘。
歸經(jīng): 入肺、腎二經(jīng)受
功效: 清熱解毒、排膿消腫
性味分類: 清熱解毒藥
主治: 治漆瘡,禿瘡,癰腫,瘰疬,齲齒,小兒乳積,跌打內(nèi)傷。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汁涂或搗敷。
選方: ①治漆瘡:漆姑草。搗爛,加絲瓜葉汁,調(diào)菜油敷。②治蟲牙:漆姑草葉。搗爛,塞入牙縫。③治跌打內(nèi)傷:漆姑草五錢。水煎服。④治蛇咬傷:漆姑草、雄黃搗爛敷。(①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⑤治瘰疬結(jié)核:羊兒草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鮮草搗絨敷。(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⑥治虛汗、盜汗:大龍葉一兩。燉豬肉吃。(《貴外草藥》)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龍葉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①陶弘景:療漆瘡。②《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為末,熱燒酒服。③《植物名實圖考》:利小便。治小兒乳積。④《國藥的藥理學(xué)》:絞取其汁,治惡瘡、禿瘡及漆瘡,又療齲齒。⑤《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治癰腫、瘡毒;口含治蟲牙;塞鼻治鼻GU。⑥《四川中藥志》:提膿拔毒;治瘰疬結(jié)核。
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本草拾遺》:按漆姑草如鼠跡大,生階墀間陰處,氣辛烈,主漆瘡,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瘡。蘇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細者,乃同名耳。
藥材基原分類: 石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