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辣蓼草
品名: 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
漢語拼音: LAJIAOCAO
拉丁名: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Var. Sa-licifolium Sibth.,辣蓼 Polygonum flaccidum Meissn.、水蓼P.hydropiper L.、假長尾蓼P. Longisetum De Bruyn
英文譯名: herb of Red-knees, Herb of Marshpeper Smartweed
中藥材基原: 為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南北各地。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藥用部位: 本植物的果實(水紅花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于試管內(nèi)均有抑制作用。新鮮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涂于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藥性: 辛、溫
歸經(jīng): 心、大腸二經(jīng)
功效: 消腫止痛。
性味分類: 消腫藥
主治: 治腫瘍,痢疾腹痛。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 1~3錢。外用:搗敷。
選方: 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藥材志》)
考證: 出自《江蘇植物志》
藥材基原分類: 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