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鱘魚
品名: 鮪(《詩經(jīng)》),鮥(《毛詩傳》),鮛鮪(《爾雅》), H E N G鰽(《上林賦》),尉魚、仲明魚(陸礬《詩疏》),鱏(《爾雅》郭璞注),乞里麻魚(《飲膳正要》),碧魚(《綱目》)。
漢語拼音: XUNYU
拉丁名: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英文譯名: Chinese sturgeon, Chinese paddlefish
中藥材基原: 為鱘科動物中華鱘的肉。
藥性: 甘,平。①《本草拾遺》:甘,平,無毒。②《醫(yī)林纂要》:甘,溫。
歸經(jīng): 《本草撮要》: "入手太陰、厥陰經(jīng)。"肺、心包二經(jīng)
功效: 益氣補(bǔ)虛,活血通淋。
性味分類: 補(bǔ)益藥,活血藥,利尿通淋藥
主治: 治血淋,淋病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煮食。
各家論述: ①《食療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飲之。②《本草拾遺》:益氣補(bǔ)虛,令人肥健。③《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④《隨息居飲食譜》:補(bǔ)胃,活血通淋。
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①《本草拾遺》:鱘魚,生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頭,一名鹿肉,補(bǔ)虛下氣。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殺腹內(nèi)小蟲。②《綱目》:鱘,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亦鳣屬也。岫居,長者丈余,至春始出而浮陽,見日則目眩,其狀如鳣,而背上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歧如丙,肉色純白,味亞于鳣,髻骨不脆。
藥材基原分類: 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