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鱭魚
品名: 鮤、鱴刀(《爾雅》), Z I魚(《山海經(jīng)》),刀魚(《說文》),望魚(《魏武食制》),鰽魚(《異物志》),江鱭(《本經(jīng)逢原》),麻鱭(《本草求原》),子魚(《隨息居飲食譜》),鳳尾魚(《脊椎動物分類學(xué)》),毛花魚(《中國經(jīng)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漢語拼音: JIYU
拉丁名: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英文譯名: 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中藥材基原: 為鯷科動物鱭魚的肉。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屬的湖泊中。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活于海中,每年春季則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產(chǎn)卵洄游。食物主要為浮游動物及小魚等。
藥性: 甘,溫。①《日用本草》:味甘,辛。②《綱目》:甘,溫,無毒。③《本經(jīng)逢原》:甘,平,小毒。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功效: 排膿解毒
性味分類: 解毒藥
主治: 治痔瘺
用法與用量: 外用:鲊;貼敷
用藥忌宜: ①《食物本草》:發(fā)疥,不可多食。②《日用本草》:食之無益,助火動痰。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濕病瘡疥勿食。④《本經(jīng)逢原》:性專降泄,敗疽痔漏人忌食。
各家論述: ①《綱目》:鲊,貼痔瘺。②《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③《隨息居飲食譜》:補氣。
考證: 出自 ①《山海經(jīng)》:汾水其中多ZI魚,其狀如tao而赤鱗。②《山海經(jīng)》郭璞傳:zi魚狹薄而長,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③《綱目》:鱭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狀狹而長,薄如削木片,亦如長薄尖刀形。細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須,鰓下有長鬣如麥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后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細刺。煎炙或作鲊su食皆美,烹煮不如。④《隨息居飲食譜》:ZI魚肥大者佳,味美而腴,亦可作鲊。以溫州所產(chǎn)有子者佳。
藥材基原分類: 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