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豆根的功能|臨床應用:
【中藥名】北豆根
【別名】羊胡子根、蒜辮子草。
【產(chǎn)地分布】生于山地灌木叢中或攀緣于巖石上。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和泥土,曬干。
【藥材性狀】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有時可見分枝,長約50厘米,直徑3-8毫米。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或突起的細根痕,外皮易成片脫落。質(zhì)韌,不易折斷,折斷面不整齊。纖維性,維管束呈放射狀排列,木質(zhì)部淡黃色,中心有類白色的髓。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9克,內(nèi)服煎湯,治療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外痔。治療扁桃體炎和咽喉炎:北豆根、鬼針草等量,煎服;治痢疾、腸炎:北豆根15克,水煎服,或北豆根15克、徐長卿9克,水煎服。此外,具抗菌作用,對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使用禁忌】脾虛便溏者禁服,孕婦及有肝病患者慎服。劑量不宜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