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考試首頁 | 考試用書 | 培訓(xùn)課程 | 模擬考場  
  當(dāng)前位置: 中華考試網(wǎng) >> 中考 >> 中考語文 >> 語文輔導(dǎo) >> 文章內(nèi)容
  

2019年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資料大全:文言文閱讀

來源:中華考試網(wǎng)收藏本頁   【 】  [ 2019年1月2日 ]

2019年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資料大全:文言文閱讀

  第九講 文言文閱讀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

  【知識疏理】

  1.準(zhǔn)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注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xué)習(xí)的關(guān)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nèi)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fā)展的趨勢。選取的課外材料主要是比較淺顯的趣味性記敘文,還有部分哲理性短文。從考查的內(nèi)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等,回答問題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義。特別是一些鼓勵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題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的出現(xiàn),受到普遍歡迎。從題型看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客觀題多采用選擇題;主觀題多采用用原句回答問題、概括意思、填寫等。

  【解題導(dǎo)引】

  例1.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我們學(xué)過他的一首詞是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僭銎渑f制 ( )

 、趯儆枳魑囊杂浿 ( )

  ③前人之述備矣 ( )

 、苋鴳燕l(xiāng) ( )

  3.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xiàn)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jié)合這兩段內(nèi)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dá)了對友人膝子京的勸勉,結(jié)尾作者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zhì)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jié)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上面的試題比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命題采用主觀題型,分別從文學(xué)常識、文言實詞、仿寫、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領(lǐng)悟等角度考查學(xué)生的閱讀和理解運(yùn)用能力。

  第1題側(cè)重考查學(xué)生的文學(xué)常識,只要平時留心熟記,注意歸類,一般都能回答:北宋(或宋朝)《漁家傲》。第2題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據(jù)境擇義”,要考慮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古今義異詞(制:今作“制度”講,古作“規(guī)!敝v,其含義為后者);“屬”是通假字,通“囑”,“囑托、吩咐”的意思;“備”有“完備”、“準(zhǔn)備”、“詳盡”多個義項,依據(jù)語境,其義為“詳盡”;“去”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為“往、到”;古義為“離開”,該句中的“去”義為“離開”。第3題側(cè)重考查學(xué)生的語言運(yùn)用能力——仿寫。讀了優(yōu)美的文章,自然會對文中的妙語記憶猶新,躍躍欲試。文中的對偶句所拾即是,關(guān)鍵是如何仿寫。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現(xiàn)成對偶句的基礎(chǔ)上加上限定的仿用詞語,(如“悲陰風(fēng)怒號;喜漁歌互答”!氨吧幓蓿埠馇缑鳌。)還可以自主創(chuàng)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體相似即可。實在不行,就從指定的文段中抄錄一組對偶句,當(dāng)然,無論是仿寫還是創(chuàng)作,其內(nèi)容應(yīng)與第三、四段關(guān)聯(lián),還是個對偶句即可。第4題重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tài)度。請聯(lián)系作者的處境和文章的主題去分析,即可明確: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yuǎn);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dá)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dá)胸襟和遠(yuǎn)大抱負(fù)。第5題可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lián)系原文,又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dá)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yuǎn)大抱負(fù)及民族責(zé)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鼓勵有創(chuàng)見。但觀點錯誤或偏激應(yīng)酌情扣分。

  【常見失誤】

  1.雖是學(xué)過的課文,但卻未讀懂。有的同學(xué)平時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雖然試題的閱讀材料就是課堂學(xué)過的課文,但是沒有真正讀懂;在考試答題時,抓不住要領(lǐng),或者所答非所問。瀘州市試題第4小題,“促使周處認(rèn)識到自身過錯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多寫漏寫不得分)!弊x懂原文,很好回答:“聞里人相慶”。未讀懂原文的同學(xué),其答案五花八門,在閱讀文學(xué)中抄,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長長一段,有的把文中對周處的描寫當(dāng)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內(nèi)容抄上。因?qū)υ奈茨馨盐蘸,答題造成失誤。

  2.實詞詞義不落實,對一詞多義不會辨別、選擇。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條件。幾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試題都在考查文言實詞,有的特意考查一詞多義。從閱卷情況來看,這類試題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誤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詞義去套文言詞義,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釋為“具體”;二是不會辨別一詞多義,在多個詞義面前不會選擇。

  3.對虛詞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試題中,考查虛詞的多種用法的試題是一大難點。究其原因,一是朗讀不夠,缺少文言語感;二是歸納、辨析不夠。也許在課堂上教師幫助總結(jié)過多次,還是不熟悉,那是因為老師總結(jié)不能代替自己的總結(jié)。要在老師指導(dǎo)下舉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歸納總結(jié)。

  4.對課文、句子理解不準(zhǔn)確。失誤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句子翻譯不準(zhǔn)確,對句中關(guān)鍵性的詞語漏譯、誤譯,對特殊句式不熟悉,不會翻譯。二是對理解性的試題,答不準(zhǔn)確。桂林市試題第4小題:“(乙)文中,從‘曹劌請見’一句可以看出曹劌有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精神,請你從(甲)文中也找一個體現(xiàn)子墨子這樣精神的語句!边@道題并不難,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錄子墨子的語言答題,似乎答對了,但不準(zhǔn)確。

  【考點精練】

  (一)(肇慶)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D.①停數(shù)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后,雖“嘆惋”但仍想繼續(xù)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話是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西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懲: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兩處劃線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準(zhǔn)確表現(xiàn)說話者的不同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可乎?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將愚公率領(lǐng)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 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并主要運(yùn)用 的描寫手法來表現(xiàn)情節(jié)內(nèi)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不少于2個。

  (1)

  (2)

  5.讀完這則故事后,有人認(rèn)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rèn)為愚公確實很愚,而智叟才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三)(宿遷)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睒O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組是( )( )

  A.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B.好讀書,不求甚解

  轍生好為文(《上樞密韓太尉書》)

  C.便欣然忘食

  主人日再食(《送東陽馬生序》)

  D.因以為號焉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寵辱偕忘(《岳陽摟記》)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譯文:

 、诓黄萜萦谪氋v,不汲汲于富貴。

  譯文:

  3.文章結(jié)尾畫線的句子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愿望?

  答:

  4.請結(jié)合自己的讀書習(xí)慣,談?wù)勀闶欠褓澇晌辶壬摹昂米x書,不求甚解!

  答:

  (四)(玉林)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青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寡人無疾 B.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屬予作文以記之

  C.哀轉(zhuǎn)久絕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D.良多趣味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對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春冬之時(的)         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自從)

  C.其間千二百里(其中)      其真無馬邪(這里)

  D.故漁歌曰(所以)         桓侯故使人間之(特意)

  3.請把“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答:

  4.“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边@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朝發(fā)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后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間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答:

  (五)(鄂州)

  惡少年慍其誕,目間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fù)至前,復(fù)如初。手栗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于人甚哀。

  1.用“/”正確標(biāo)出后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號求救于人甚哀。

  2.譯出下面兩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傧嗳ジ骼锼。

 、谑揍又,行不知足所在。

  3.試分析越巫夜歸遇鬼后的心理變化過程,結(jié)合選文說說越巫是什么樣的人?

  答:

  (六)(安徽)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韓愈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jìn)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qiáng)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fēng)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fù)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諸君:即戰(zhàn)國時燕國名將樂毅。他忠心耿耿,戰(zhàn)功卓著,后被人離間,受到燕王懷疑,被迫離燕至趙,趙封他為望諸君。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吾嘗聞風(fēng)俗與化移易    易:____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仕:____

  2.標(biāo)示句子的誦讀節(jié)奏,選擇詞的恰當(dāng)義項。

  (1)用“/”標(biāo)示下句的誦讀節(jié)奏。

  茍 慕 義 強(qiáng) 仁 者 皆 愛 惜 焉

  (2)下面方框中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皆愛惜”中的“惜”,應(yīng)選擇第__義項。(只能序號)

  惜Xī①愛惜!俄n非子·難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盜賊者傷良民!(耗:減損;荩航o人好處。)②吝惜,舍不得。蔡琰《悲憤詩》:“豈敢~性命!雹弁聪В。賈誼《惜誓》:“~余年老而日衰兮!

  3.“郁郁適茲土”的“適”解釋為“往,到”。下列句中加點的詞不能解釋為“往,到”的一項是( )

  A、由是先王遂詣亮   B、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C、輟耕之壟上     D、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4.翻譯下面的句子。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答:

  5.根據(jù)文意,聯(lián)系“望諸君”的注釋,談?wù)勀銓n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諸君之墓”的認(rèn)識。

  答:

  (七)(徐州)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人。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贂齑笥( ) ②度已失期( )

 、凵鲜雇鈱⒈( ) ④楚人憐之( )

  2.與“陳勝、吳廣乃謀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C.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D.羲之之書晚乃善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

 、偬煜驴嗲鼐靡。

  答:

 、诮裾\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答:

  4.從選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勝是一位 的人。

  (八)(紹興)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節(jié)選自韓愈《馬說》)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或: 食: 等: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3.根據(jù)選文,說說千里馬被辱沒的原因。

  (九)(福州)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biāo)一處。

 、侔睬笃淠芮Ю镆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偈邱R也( ) ②食馬者( )

 、鄄咧灰云涞( ) ④一食或盡粟一石( )

  3.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雖有千里之能 B.其真無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學(xué)而時習(xí)之

  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馬”喻指人才,“伯樂”喻指 ,而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 ”。

  5.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馬拉著鹽車上山坡,氣直喘,汗直流,竭盡全力還是拉不上去。趕車的人吆喝著,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這時,一個路過的相馬人看見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淚,急忙脫下衣裳披在癱倒在地的老馬身上。老馬睜開眼,看到相馬人,眼睛一亮,長嘶一聲而逝。

  請你展開想像,寫出老馬臨死前想對相馬人說的話。

  答:

  (十)(黃岡)

  唐睢不辱使命(節(jié)選)

  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睢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祁≡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祁≡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賯}鷹擊于殿上( ) ②長跪而謝之( )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yīng)仔細(xì)揣摩,才能靈活應(yīng)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俟鄧L聞天子之怒乎?

 、谂c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睢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睢是個怎樣的人?

  答:

  5.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答:

  (十一)(仙桃)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儇(fù)勢競上( ) ②好鳥相鳴( )

  2.下列各句中的“者”與例句中“者”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

  A.茍慕義強(qiáng)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魚我所欲也》)

  C.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記》)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寫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譯。

  句子:

  翻譯:

  4.文章理解。

  文章在總寫中,用“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xiàn)了作者 的情態(tài)。在分寫“異水”時,用“ ”一句夸張地表現(xiàn)了江水極深、極清的特點。在分寫“奇山”時,通過泉響、鳥鳴、蟬轉(zhuǎn)、猿叫,反襯了山的 的特點。之后,通過“鳶飛戾天者……窺谷忘反”的抒情短論,表現(xiàn)了作者

  的思想。最后,文章別具匠心地描繪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樹多的特點,與前文“ ”一句相照應(yīng)。

  (十二)(青海)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風(fēng)煙俱凈 負(fù)勢競上

  互相軒邈 窺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天下獨絕 B.一百許里

  猿則百叫無絕 猿則百叫無絕

  C.風(fēng)煙俱凈 D.在晝猶昏

  皆生寒樹 有時見日

  3.文中寫出的富春江的特點是 、 。

  4.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之狀寫活的句子是: 。

  5.能暗示文中所寫景色季節(jié)特征的一個字是: 。從你積累的古詩詞中寫一個含有該字的句子: 。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生動簡練地描寫了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上優(yōu)美的景色,抒發(fā)了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心態(tài)。

  B.開頭一段是總寫,敘寫并贊嘆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沿江兩岸的奇麗山水,誘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兩個層次形成了鮮明對照,通過對照,反映了江水的動靜變化,補(bǔ)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寫了群山的靜態(tài)美,再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這是以靜寫鬧,顯示春天山中熱鬧景象。

  (十三)(湛江)

  公輸(選段)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惫敱P不說。子墨子曰:“請獻(xiàn)十金!惫敱P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qiáng)。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弊幽釉唬骸昂灰娢矣谕?”公輸盤曰:“諾!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愿借子殺之 愿: (2)公輸盤不說 說:

  (3)不可謂智 智: (4)胡不見我于王 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B.將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C.子墨子聞之 愿借子殺之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3.請將選文中“夫子何命焉為?”和“吾既已言之王矣”兩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譯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中,(1)墨子是從哪幾個方面展開推論,使公輸盤折服的?(請從文中摘錄出有 關(guān)的字詞回答)(2)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點?請寫出兩點。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蘭州)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yuǎn)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本文是柳宗元 中的第一篇。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僮杂酁閮J人,僇:

 、诟F回溪,窮: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答:

  4.作者為什么要寫到自己“恒惴栗”?

  答:

  (十五)(濟(jì)南)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 ,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yuǎn)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必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望西山,始指異之。

 、谌缓笾嵯蛑词加危斡谑呛跏。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并從學(xué)過的其他文言文中找出一個含有這個字且意義、用法相同的句子,寫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答:

  3.閱讀選文,你有什么啟發(fā)或感悟?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體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答:

  (十六)(哈爾濱)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時_________ 陳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答:

  3.“樂亦無窮”在選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從選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溫州)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太守自謂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誰?請寫出人名: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誰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C.朝而往,暮而歸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D.晦明變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第二語段中描寫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寫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儆型ひ砣慌R于泉上者。

  譯文:

 、谏剿畼,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文:

  5.“醉翁之意不在酒”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什么?

  答:

  (十八)(海淀)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日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漢語中有多種意思,請你為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去”選擇正確的義項,將所選字母填涂在答題卡上。

  去:A.距離 B.離開 C.除掉,去掉

 、偃鴳燕l(xiāng) 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③委而去之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2.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下面語句的意思。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答:

  3.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與選文第一段所描寫的洞庭湖的景色、氣勢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點。

  4.選文第二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第三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如果請你朗讀第二、三兩段文字,應(yīng)注意分別讀出 和 的語氣語調(diào)。

  5.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這三段文字是為了借題發(fā)揮引出議論,闡明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則在《醉翁亭記》中以“樂”字貫穿全篇,抒寫情懷。請將下面兩個句子補(bǔ)充完整,要求補(bǔ)寫后的句子能分別體現(xiàn)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個字)

 、俜吨傺汀酢酢酢酢酢酢酢

 、跉W陽修□□□□□□□。

  (十九)(煙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偬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鄢欠遣桓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芄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侪h(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

 、谌欢粍僬,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

 、鄢胤遣簧钜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诠阎粒H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確的道理     B.統(tǒng)治的方法

  C.“地利”與“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5.文段④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結(jié)論。

  (二十)(貴陽)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語段中加點的詞。

 、俟 ②是

  2.翻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個句子。

  3.語段主要論述了凡是能擔(dān)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須經(jīng)受一定的磨煉,這樣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請緊扣這一論述,任意舉一個恰當(dāng)?shù)氖吕髡摀?jù)。(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煉、取得的成就)

  4.語段說:“人恒過,然后能改”,有人對這句話持不同見解。請閱讀下面鏈接材料后,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談一點你的看法。

  答:

  (二十一)(恩施)

  陳太丘與友期

  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熬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言;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初中語文第五冊第29課)

  1.這則故事寫了陳太丘、友人和陳元方三個人的活動,重點寫的是哪兩個人的活動?這兩個人各有什么特點?

  答:

  2.請按要求寫出這則故事下述一些內(nèi)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發(fā)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結(jié)局:

  3.陳元方的言行有對有錯,請分別指出于下:

  對:①

 、

  錯:

  4.故事中友人聽了陳元方的話后感到非常慚愧,可是陳元方仍然“入門不顧”,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

  答:

  (二十二)(呼和浩特)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B.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公與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偕,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诜仟氋t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3.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提出的?

  答:

  4.古今中外有許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并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跡。

  答:

  (二十三)(新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請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舍: ②患: ③蹴: ④已:

  2.下列加點詞語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得之則生 B.蹴爾而與之

  C.呼爾而與之 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句子。

 、俣卟豢傻眉,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

  譯文:

  4.作者在文中贊揚(yáng)和批評了怎樣的人,請你各用一個成語來回答,并談?wù)勀愕目捶ā?/P>

  答:贊揚(yáng)了 的人;批評了 的人。

  看法: 。

  (二十四)(青島)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偎猩跤谏,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________________)

 、谒鶒河猩跤谒勒,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坂l(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________________)

 、苁且嗖豢梢砸押?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亵~,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埘頎柖c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苋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答題

 、購娜目,本文先后運(yùn)用了______________論證和_____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dāng)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yīng)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zhǔn)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的認(rèn)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zhǔn)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jié)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jù)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湟中)

  出師表(節(jié)選)

 、儆H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诔急静家,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jìn)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利用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任選兩小題)

  (1)躬耕于南陽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感激 (4)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2.用“/”給第①段劃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愿 陛 下 親 之 信 之 則 漢 室 之 隆 可 計 日 而 待 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來論述兩漢的歷史教訓(xùn)?并在選文中用波浪線劃出相應(yīng)的句子。

  4.第③段說“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按笫隆痹诒径沃芯唧w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語回答。

  5.諸葛亮受命以來懷著怎樣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樣的行動來報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動:

  6.請你用白話文寫出第②段劃線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7.諸葛亮的建議在當(dāng)時和現(xiàn)在有什么重要意義?

  (二十六)(昆明)

  且夫人之學(xué)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xí)史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xué)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節(jié)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1.結(jié)合句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A.故愿得觀賢人之光濯( ) B.聞一言以自壯( )

  C.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 D.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 )

  2.請從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見解的一句:

  3.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

  4.讀完這段文字,請聯(lián)系全文說說,蘇轍的這番慷慨陳詞能否打動太尉,為什么?

  答:

  (二十七)(重慶)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 ,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又何間焉 B.公問其故

  立有間 并驅(qū)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戰(zhàn)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2)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翻譯:

  3.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簡要談?wù)勀愕目捶ā?不超過30字)

  答:

  (二十八)(佛山)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與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dá)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執(zhí)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蘊(yùn)袍蔽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dá)。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xué)甚勞。是可謂善學(xué)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xué)之難以告之。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媵人持湯沃灌( )

 、仆嵘员痪_繡( )

 、且允侨硕嘁詴儆(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譯文: 。

  3.找出表現(xiàn)作者幼時守信用的句子。

  答: 。

  4.作者將自己求學(xué)時的“勤且艱”告訴馬生,用意是什么?

  答: 。

  (二十九)(蘭州)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qiáng)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1.用“/”給下面語句標(biāo)出正確的停頓。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2.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項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qiáng)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3.在諸葛亮的對策里,對不同的對象采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采取的對策分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俨懿伲

 、谥T戎、夷越:

  (三十)(郫縣)

  (鄒忌)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之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朗讀下面的文言句子,語氣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2.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世之妻私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時時而間進(jìn)

  輟耕之壟上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俳砸悦烙谛旃 以:

 、谌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 刺:

  ③期年之后期 年:

 、芙猿邶R 朝: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倌苤r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答:

  ②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答:

  5.文中說“王曰:‘善!边@里的“善”表明了齊威王什么態(tài)度?

  答:

  6.從文中看,齊威王最終能使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達(dá)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體驗,簡要談?wù)勀愕目捶ā?/P>

  答:

  (三十一)(上虞)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余聞而愈悲?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蔽釃L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然得而臘之(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

  苛政猛于虎也( )

  2.能統(tǒng)領(lǐng)第一段內(nèi)容的一個詞語是 。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說明 。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湃ニ兰,殺三蟲 ⑵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

 、俏魇裰ツ虾,不知幾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譯句子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答:

  (三十二)(大連)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①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qiáng)行綏③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⑤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釋:①候,拜訪,問候。②履行,實踐,做。③綏,安,安撫。④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⑤師,學(xué)習(xí)。

  1.“法”字在古漢語字典里有如下解釋: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標(biāo)準(zhǔn),法則。你認(rèn)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寫序號)。

  2.文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

  B.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

  C.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

  D.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的句子。

  譯句:

  4.下面兩題,任選一題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

 、谀阏J(rèn)為元方所說的“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三十三)(賓州)

  (甲)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常慕張芝,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xué)不如彼邪?則學(xué)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孫莘老識文忠公,嘗乘間從,以文字問之,云:無他術(shù)①,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漁隱②曰:舊說梅圣俞③日課④一詩,寒暑未嘗易也,圣俞詩名滿世,蓋身試此說之效⑤耳。

  注釋:①術(shù):方法。 ② 苕溪漁隱:即胡仔,宋代作家。 ③梅圣俞:即梅堯臣,宋代著名詩人。 ④ 課:這里指按照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分量學(xué)習(xí)。 ⑤效:應(yīng)驗。

  1.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賴L極東方 極:

  ②寒暑未嘗易也 易:

  2.下面各組中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方羲之之不可強(qiáng)以仕

  以文字問之

  B.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羲之之書晚乃善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D.以臨于溪,曰新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

  3.請用自己的話說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態(tài)。

  答:

  4.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文言句子。

 、儇M其學(xué)不如彼也?

  答:

  ②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

  答:

  5.(甲)(乙)兩文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怎樣的觀點?要想學(xué)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認(rèn)為還需要哪些條件?

  答:(甲)(乙)兩文的觀點:

  還需要的條件: (寫出兩點即可)

  (三十四)(濟(jì)寧)

  孫權(quán)勸學(xué)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耶!擔(dān)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③則不能勵精,險躁④則不能治性⑤。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注釋:①行:行為,操行。 ②澹泊:也寫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過渡怠惰。淫,過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險躁:過分急躁。 ⑤治性:約束自己的性情。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孫權(quán)勸學(xué)》的內(nèi)容。

  答:

  2.仔細(xì)閱讀《誡子書》一文,說說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耶! 治經(jīng):

 、谑縿e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垤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儉以養(yǎng)德:

 、芤齽t不能勵精。 勵精:

  4.翻譯下列句子。

 、偾溲远鄤(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答:

 、诜?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

  答:

  5.仔細(xì)閱讀《孫權(quán)勸學(xué)》一文,說說孫權(quán)是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xué)習(xí)的?

  答:

  6.讀了以上兩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請就其中一個方面談?wù)勛约旱恼J(rèn)識。

  答:

  (三十五)(溫州)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本薏唬骸斑h(yuǎn)來相視③,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④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⑥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姸。一郡并獲全。

  (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值:適逢。②郡:這里指城。③相視:看望你。④一:整個。⑤獨止:一個人留下。⑥無義:不懂道義。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儆讶苏Z巨伯曰( ) ②子可去( )

 、蹖幰晕疑泶讶嗣( ) ④遂班軍而還( )

  2.下列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敗義以求生。

  譯文:毀壞情義而求得保全性命。

  B.豈荀巨伯所行耶?

  譯文:難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嗎?

  C.賊既至,謂巨伯曰……

  譯文:不久,胡人闖進(jìn)家來,(友人)對荀巨伯說……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譯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

  3.讀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請用簡要的語言加以回答。

  答:

  (三十六)(上虞)

  獻(xiàn)曲求詩

  北宋[蘇軾]

  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酒酣,笛聲起于江上?陀泄、尤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笔谷藛栔,則進(jìn)士李委聞坡生日,作南曲目《鶴南飛》以獻(xiàn)。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shù)弄,嘹然有穿云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于公,得一絕句足矣!逼滦Χ鴱闹。

  [注釋] 嘉紙:很好的紙張。嘉:美好的。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2.翻譯

  (1)客有郭、尤二生,頗知音

  (2)坐客皆引滿醉倒

  3.李委仰慕蘇東坡的詩名,遂借東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詩。請用一個成語概括這件事。

  成語:

  (三十七)(武漢)

  終不知車

  越①無車,有游者得車于晉楚之郊,輻②腐而輪敗,輗折而轅毀,無所可用。然以其鄉(xiāng)之未嘗有也,舟載以歸而夸諸③人。觀者聞其夸而信之,以為車固若是,效而為之者相屬④。他日,晉楚之人見而笑其拙,越人以為紿⑤己,不顧。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車御之。車壞,大敗,終不知其車也。

  注:①越:越國。②“輻(fú)”與下文的“輗(ní)”、“轅(yuán)”均是古代大車上的部件。③諸:相當(dāng)于“之于”。④相屬:—個接著一個。⑤紿:dài,欺騙。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意義。

  ①輻腐而輪敗 。

 、谝詾檐嚬倘羰 固:

 、坌Ф鵀橹呦鄬 效:

  ④越人以為紿己,不顧 顧:

  2.翻譯下列句子。

 、僦圯d以歸而夸諸人

  ②及寇兵侵其境

  3.讀了這則故事后,你從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訓(xùn)?

  答:

  (三十八)(湛江)

  商湯見伊尹

  昔者湯(商朝建國君主)將往見伊尹(商朝初年的賢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迸硎现釉唬骸耙烈煜轮v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qiáng)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駕車 B.伊尹,天下之賤人也 賤人:出身低賤的人

  C.彼受賜矣 賜: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2,請將“君將何之?”一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個故事中,作為君主的商湯有什么特點?試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九)(陜西)

  昔有大長者①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②洄流磯③激之處,當(dāng)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jīng)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④。至洄洑漩流之中,唱言,當(dāng)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zhuǎn),不能前進(jìn)至于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注釋:①[長者]顯貴有德的老人。②[漩洑(fú)]漩渦。③[磯]露出水面的大石頭。④[處(chǔ)]處置,即駕船。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①語眾人言 語:

 、诓荒芮斑M(jìn)至于寶所 所:

 、叟e船商人沒水而死 舉:

  2.請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答:

  3.讀了這則故事,聯(lián)系實際,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四十)(陜西)

  今之學(xué)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zé))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答: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答: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 →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xué)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答:

  (四十一)(昆明)

  小港渡者

  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簡③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煙縈樹,望城二里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熟視④小奚,應(yīng)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jìn),則闔⑤!庇钁C為戲。趨行及半,小奚撲⑥,束斷書崩,啼未即起。理書就束,而前門已牡下矣⑦。

  予爽然⑧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敗,窮募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

  [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書童。③木簡:這里指木板。④熟視:仔細(xì)看。⑤闔:關(guān)閉。⑥撲:跌倒。⑦牡下:上鎖。⑧爽然:若有所失的樣子。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束斷書崩 B.人不知而不慍 C.以木簡束書從 D.予慍為戲

  2.渡者說:“徐行之,尚開也;速進(jìn),則闔!彼@樣說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

  3.用自己的話或借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故事中所蘊(yùn)含的道理:

  答:

  (四十二)(黃石)

  曲突徒薪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旁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yuǎn)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yīng)。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fèi)牛酒,終亡火患;論功而請賞,‘曲突徒薪’無恩澤,焦面爛額為上客耳耶”主人乃寤而請之。(選自《漢書》)

  1.解釋句中帶點的詞。

  A.曲突徙薪( )B.客謂主人更為曲突( )

  2.下列句中的“而”字與“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今論功而請賞 B.而不錄言曲突者 C.執(zhí)策而臨之 D.溪深而魚肥

  3.在橫線上寫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余各以功次坐 B.終亡火患

  C.主人乃寤而請之 D.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4.翻譯句子:向使聽客之言,不費(fèi)牛酒,終亡火患。

  答:

  5.你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

首頁 1 2 尾頁
我要提問】【本文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頂部
將中華自考網(wǎng)添加到收藏夾 | 每次上網(wǎng)自動訪問中華自考網(wǎng) | 復(fù)制本頁地址,傳給QQ/MSN上的好友 | 申請鏈接 TOP
關(guān)于本站  網(wǎng)站聲明  廣告服務(wù)  聯(lián)系方式  站內(nèi)導(dǎo)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華考試網(wǎng)(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东宁县| 平和县| 蚌埠市| 永仁县| 金溪县| 贡嘎县| 射洪县| 定南县| 龙口市| 兴义市| 沈阳市| 淄博市| 萍乡市| 武邑县| 福建省| 游戏| 哈巴河县| 慈利县| 定襄县| 神木县| 涞水县| 龙游县| 慈溪市| 阜平县| 石狮市| 莱阳市| 镇远县| 宽甸| 彩票| 醴陵市| 岚皋县| 黄骅市| 南川市| 格尔木市| 黎平县| 延庆县| 来安县| 惠东县| 休宁县| 基隆市|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