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語文的功能說起。這個問題歷來有爭議,語文教學是強調它的工具性還是強調它的文化性?現(xiàn)在這個爭論好像基本上平息了,特別是新課標出來以后,強調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個問題還會表現(xiàn)出來。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語文當然要教學生能聽能說能寫、能與人交流,但交流總要有內容,內容就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因此語文還有傳承文化的功能。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們曾經(jīng)一度學習蘇聯(lián),把語言和文學分開了,后來感覺到不對,不符合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又合起來了。俄語很特別,它有性別的要求,還有6個格,主格、受格、所有格等等,很麻煩,要特別進行語法教學。但是他們非常重視文學課,認為文學傳承文化,俄語是傳承俄羅斯文學的重要途徑。講一個小故事,上世紀50年代,我在蘇聯(lián)留學,有一次到書店買書,旁邊一個老太太手里拿著一本書,問我書的封面上的畫是誰畫的,內容是什么?我答不出來。她訓了我一頓,說:“我們的中學生都知道,可你還是大學生呢!”
我國語文教學是合在一起,從范文中學語言文法。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學語文不教語法。什么主語賓語,都是學英語時才講到。我國語文課歷來重視范文,通過范文,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學到了中國的文學藝術的歷史脈絡,知道古代有四書五經(jīng),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我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為什么一定要有魯迅的作品。因為魯迅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就像唐詩中如果缺了李白、杜甫,就缺了那個時代的文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不能沒有魯迅。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是在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夕。魯迅喚醒民眾的呼聲,是民族的心聲。所以他死后,民眾在他的靈柩上蓋上民族魂的旗幟。
在中小學課本中選入魯迅的文章,歷來有爭論,包括選擇多少篇,選哪些篇等等,一度還出現(xiàn)難教、難學的問題。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這就牽涉到如何選文、如何教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