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考試首頁 | 考試用書 | 培訓(xùn)課程 | 模擬考場  
  當前位置: 中華考試網(wǎng) >> 中考 >> 中考語文 >> 語文輔導(dǎo) >> 文章內(nèi)容
  

中考語文文言文重點篇目:魚我所欲也考點

來源:中華考試網(wǎng)收藏本頁   【 】  [ 2016年1月22日 ]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東西,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躲避災(zāi)難,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呵斥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愿意接受。

  對于豐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那么,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嗎?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熟識的窮困的人感激我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樣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重點字詞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在本課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4.鄉(xiāng)為生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從前。

  (二)要明確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zāi)難。3.賢者能勿喪耳:不丟掉。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過。5.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高官厚祿。

  6.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7.蹴爾而與之:用腳踢。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10.此之謂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重點語句翻譯

  1.舍生而取義者也。譯: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譯: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從前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譯: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理解性默寫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魚我所欲也》中出現(xiàn)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lián)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guān)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5.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6.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7.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閱讀理解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什么?答: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答: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xiāng)”與“今”對待“一簞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手法,請舉例說明。答:魚和熊掌對舉生與死對舉向與今天比較等。

  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7.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答:舍生取義。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我要提問】【本文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頂部
將中華自考網(wǎng)添加到收藏夾 | 每次上網(wǎng)自動訪問中華自考網(wǎng) | 復(fù)制本頁地址,傳給QQ/MSN上的好友 | 申請鏈接 TOP
關(guān)于本站  網(wǎng)站聲明  廣告服務(wù)  聯(lián)系方式  站內(nèi)導(dǎo)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華考試網(wǎng)(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北流市| 吴堡县| 永定县| 韩城市| 彰化市| 疏勒县| 丰顺县| 保康县| 涞源县| 乌鲁木齐市| 堆龙德庆县| 永善县| 闻喜县| 谢通门县| 武夷山市| 扶风县| 鹤岗市| 新丰县| 定边县| 禄劝| 吴桥县| 南平市| 兴山县| 丹棱县| 布拖县| 瓮安县| 广元市| 柞水县| 临高县| 巴东县| 石景山区| 神池县| 灵台县| 贺州市| 青州市| 正镶白旗| 墨脱县| 婺源县| 安乡县| 财经|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