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選擇題
16.(2015•浙江嘉興•26)(10分)自古以來,“考試”是選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正是漢代的太學,考試畢業(yè)分甲科、乙科兩等。按當時定制,考試甲等的就得為朗(郎:皇宮里的官職),考乙等的,回到其本鄉(xiāng)地方政府充當吏。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最早設立太學的皇帝是誰?聯(lián)系材料一,說出太學生畢業(yè)后的去向。(2分)
材料二 在唐代,考中進士即具備做官資格,由于宰相多是進士出身,時以應考進士科最為人崇慕,報考人數(shù)最多?婆e考試允許普遍人報考,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升官的路。
——摘編自《中國古代文化史》
(2)聯(lián)系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說唐朝科舉制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宋代科舉考試增設詞科,“詞”受到普遍重視,文學發(fā)展煥然一新。科舉考試錄取士者大幅增加,讀書風氣日盛。《三字經》《百家姓》等小百科全書成為宋朝幼兒啟蒙讀物,文明高度發(fā)展。
——摘編自《中國古代文化史》
(3)聯(lián)系材料三,談談宋代科舉考試對文明高度發(fā)展的影響。(4分)
【答案】26.(1)漢武帝;(1分) 在皇宮為官或回地方為官。(1分)
(2)唐朝實行科舉制度,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開了門路,刺激、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分子,使他們有了參與政權的機會,這就調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滿足了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中央、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效果。(4分)
(3)宋代科舉考試增設詞科,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宋代科舉考試還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4分)
17.(2015•山東威海•21)“盛世”是指我國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特定階段。我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多個“盛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武帝執(zhí)政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輝煌的“西漢盛世”,漢武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諸多首創(chuàng)精神和積極的治政態(tài)度……他兩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最終鑿通西域,建立起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或經濟方面具有“首創(chuàng)精神”的一項措施。率領“使團”出使西域的是誰?“陸上要道”是指什么?(3分)
材料二 唐太宗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統(tǒng)治時期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國力強盛,為以后的“開元之治”──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史家稱她的統(tǒng)治有“貞觀遺風”,郭沫若稱贊她的統(tǒng)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她”對我國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所做的貢獻是什么?說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或者虛心納諫的一個事例!伴_元”是哪個皇帝的年號?(3分)
材料三 15世紀的中國是一個綜合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強國,鄭和七下西洋,沒有侵略和掠奪,只有友誼交往和饋贈,是名副其實的和平與友誼之旅……數(shù)百年來,東南亞各國各種鄭和廟宇香火旺盛,各種遺跡經久不損,各種傳說歷久不衰。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什么地方?鄭和下西洋為什么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和平與友誼之旅”?(2分)
(4)根據(jù)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封建社會出現(xiàn)“盛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說出兩條)(2分)
【答案】21.(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2分)張騫 絲綢之路(1分)
(2)開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1分)任用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1分)唐玄宗(1分)
(3)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1分)鄭和下西洋沒有侵略和掠奪,只有友誼交往和饋贈;東南亞各國人民對鄭和懷念、敬仰;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言之有理,答對一條即可)(1分)
(4)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文化繁榮;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有賢能的皇帝統(tǒng)治;實行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對兩條即可)(2分)
18.(2015•廣東梅州•16)(6分)翻開中國古代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改革創(chuàng)新是貫穿古代史的一條明顯主線。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史記商君列傳》記述戰(zhàn)國時的一次變法規(guī)定:“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材料二 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冊)
材料三 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xiàn)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
——柏揚《中國人史綱》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商君”在當時哪個國家實行變法?這次變法中有關土地制度方面的內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的內容是歷史上哪個朝代推行的改革措施?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歷史作用?(2分)
(3)材料三反映的選拔人才的創(chuàng)新制度是什么?這一創(chuàng)新制度完善于哪一朝代?(2分)
【答案】16.(1)秦國;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2)北魏;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3)科舉制度;唐朝。
19.(2015•山東臨沂•26)(14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首尾10年,陸續(xù)兼并了六國,在占領的區(qū)域設置郡縣,直屬于秦王,從此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
——陜西新聞網
(1)秦國最后滅掉的是哪一諸侯國?(2分)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
(2)圖10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稱為什么?(2分)其修筑目的是什么?(2分)該工事在哪一朝代又進行過大規(guī)模修筑,達到了完善地步?(1分)
圖10
材料二 盡管秦國僅僅延續(xù)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tǒng)治模式卻一直延續(xù)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余年中國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
——風云人物網
(3)“秦始皇確立的統(tǒng)治模式”是指我國古代的哪一種制度?(2分)為鞏固和完善這一制度,西漢時所采取的主要思想措施和隋朝時所創(chuàng)立的選官方法分別是什么?(4分)
【答案】(14 分)(1)國家:韓國。(2分) 制度:郡縣制。(1分)
(2)防御工整:長城。(2分) 目的:防御匈奴。(2分) 完善:明朝。(1分)
(3)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2分)
思想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選官制度:科舉制。(2分)
20.(2015•湖南張家界•36)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統(tǒng)一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誰建立的?(1分)為適應新的統(tǒng)一形勢,加強封建統(tǒng)治,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叫什么?(1分)
(2)為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為鞏固統(tǒng)治,選拔人才,隋朝創(chuàng)立了什么制度?(1分)
(3)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x疆、x藏和臺灣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管轄?(3分)
(4)新中國成立后,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我國政府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1分)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鄧小平提出了什么偉大構想?(1分)該構想的實踐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1分)
【答案】(1)嬴政(秦始皇)。(1分)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分)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1分)科舉制度。(1分)
(3)伊犁將軍;(1分)駐藏大臣;(1分)臺灣府。(1分)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分)一國兩制;(1分)港澳回歸。(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