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二物理競賽練習題
學校: 班級: 姓名: 考號:
一.選擇題(共16小題48分)
1.甲、乙兩列火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勻速行駛,兩車交匯時,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北運動,看到乙車向南運動.由此可判斷( )
A.甲、乙兩車都向南運動
B.甲、乙兩車都向北運動
C.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
D.甲車向北運動,乙車向南運動
>>>在線下載2018年初二物理競賽練習題
2.一輛汽車從甲地駛往乙地,共用了一個小時時間,前20分鐘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分鐘內(nèi)的速度是60km/h,則該汽車在這1小時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3.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運動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讓小車從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下運動,關(guān)于小車通過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
D.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
4.如圖是用頻閃照相機每隔0.02s自動拍照一次,拍下了小球下落時的運動狀態(tài),選項中四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象,能反映出小球運動情況的是( )
A. B. C. D.
5.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jù)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shè)超聲波的速度為340米/秒,且保持不變)(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6.小靖嘗試比較地溝油和花生油的物理性質(zhì).她將分別盛有這兩種油的杯子一起放入冰箱內(nèi)降溫,她發(fā)現(xiàn)兩杯油的溫度都降到7℃時,地溝油變?yōu)楣虘B(tài)而花生油仍為液態(tài),這說明地溝油和花生油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沸點 C.凝固點 D.比熱容
7.現(xiàn)在室內(nèi)墻壁上懸掛著的溫度計的示數(shù)為25℃.李霞同學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球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酒精會迅速蒸發(fā).下列描述溫度計示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T﹣﹣t圖象中,比較正確的是( )
A. B. C. D.
8.如圖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探究過程,這個探究方案中
、賵D(a)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液體表面積大小關(guān)系的
、趫D(b)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溫度高低關(guān)系的
③圖(c)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液體表面附近氣流快慢關(guān)系的
、苷麄過程中是利用“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進行探究的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確
9.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一年四季分明,嚴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會出現(xiàn)“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俦ㄖ饕撬潭傻
、诒ㄖ饕撬魵饽A而成
③冰花出現(xiàn)在窗玻璃內(nèi)側(cè)
、鼙ǔ霈F(xiàn)在窗玻璃外側(c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如圖所示,甲、乙兩人分別站立于一面墻的兩邊,若要在墻上開一個窗使兩人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全身,則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應(yīng)為( )
A.ae B.ad C.bc D.bd
11.太陽光與水平面成60°射向地面,若將此光引向豎直向下的井里,則平面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 )
A.55° B.65° C.75° D.85°
12.雨后的夜晚,當你迎著月光行走在有積水的路上,為了避讓水洼,應(yīng)走“較暗”的地面.這是因為光在( )
A.地面發(fā)生鏡面反射 B.地面發(fā)生漫反射
C.水面發(fā)生漫反射 D.水面不發(fā)生反射
13.有一個點光源S,放在平面鏡MN前,若鏡MN不動,光源S以速度2m/s沿與鏡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勻速直線運動,如圖4所示,則光源S在鏡中的像S′將( )
A.以速度4m/s沿SO直線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在S上看到的像沿S′S方向以速度2m/s向S靠近
14.檢查視力時,人與視力表的距離要求為5m,由于醫(yī)務(wù)室房間太小,醫(yī)生首先將視力表貼在一面墻上,然后在對面墻上正對著視力表掛一大平面鏡,視力表到鏡子的距離為3m,檢查視力時( )
A.人應(yīng)面對鏡而坐,人與鏡的距離為2m
B.人應(yīng)面對鏡而坐,人與鏡的距離為2.5m
C.人應(yīng)面對視力表而坐,人與視力表的距離為2m
D.人應(yīng)面對視力表而坐,人與視力表的距離為3m
15.某校新建成一個噴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裝一只射燈.池內(nèi)無水時,射燈發(fā)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點形成一個亮斑,如圖所示.現(xiàn)往池內(nèi)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時,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點;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時,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點,則( )
A.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上方
B.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下方
C.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上方
D.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下方
16.用厚度不計的玻璃制成一空氣三棱鏡,放置于水中,如圖所示,一束平行底邊ab的單色光線射向側(cè)面ac,并從bc側(cè)面射出,此時,光線將向( )
A.向底邊偏折 B.向頂角偏折
C.不發(fā)生偏折 D.與入射光線平行,但不共線
二.填空題(共10小題30分)
17.小聰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標志牌上的數(shù)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車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此標志牌處勻速到達北京,最快需要 h.
18.蜻蜓點水是指雌蜻蜓將卵直接產(chǎn)入水中.如圖所示,是小華觀察到的蜻蜓貼著水面沿直線飛行,連續(xù)三次“點水”后水面振動的波紋圖片(每次點水只形成一個波紋,時間忽略不計),三個波紋剛好內(nèi)切于坐標原點O.由圖片可知:
(1)蜻蜓的飛行方向是沿y軸 ,其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2)小華測得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歷時2s,則蜻蜓飛行的平均速度為 m/s.
19.小華同學學習了聲現(xiàn)象后,她觀察到吉他演奏者在演奏時,不斷用手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她經(jīng)過思考猜想:弦的長短可以影響音調(diào);除了弦的長短可以影響音調(diào)外,請你再寫出兩種影響弦音調(diào)的因素:
(1) ;(2) .
20.有一刻度均勻但所標讀數(shù)與實際溫度不相符的溫度計,用它測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讀數(shù)為4℃;用它測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讀數(shù)為96℃;再用它測某液體的溫度時,它的讀數(shù)為27℃,則此液體的實際溫度應(yīng)為 ℃.當液體的實際溫度為 ℃時,用此溫度計測出的讀數(shù)恰好與液體的實際溫度相等.
21.如圖所示是物質(zhì)在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你能從圖象中獲得哪些信息(寫出兩條):
(1) ;
(2) .
22. 如圖所示是某液體物質(zhì)在降溫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的圖象,由圖可判斷此物質(zhì)是屬于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從t=0起經(jīng)過 min后該物質(zhì)完全變?yōu)楣腆w,在這個過程中,該物質(zhì)的內(nèi)能將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23.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
(1)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在組裝過程中需要先調(diào)整的是 (選填“A”或“B”)部分.
(2)當水溫升高到90℃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直到水沸騰后幾分鐘為止,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時間/min 1 2 3 4 5 6 7 8
溫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水的沸點是 ℃.水沸騰時需要 熱,水沸騰時的溫度特點是 .
(3)水沸騰時燒杯上方出現(xiàn)了大量“白氣”,“白氣”形成的物態(tài)變化是 .
(4)某組同學在相同條件下,用不同質(zhì)量的水進行兩次實驗得到如圖2所示的溫度﹣﹣時間圖象,根據(jù)圖象可知,質(zhì)量較大的是 (選填“a”或“b”)
24.“縹緲的霧,晶瑩的露,凝重的霜,輕柔的雪,同樣的水分子,裝扮著我們生活的時空.”在這首描述物理現(xiàn)象的抒情詩中,有“霧、露、雪、霜”,其中雪和霜的形成過程屬于 現(xiàn)象;露和霧的形成過程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25.小明同學自備器材,主動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其情形如圖所示,他先把一塊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準備A、B兩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然后把點燃的蠟燭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動蠟燭B的位置,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1)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上述實驗 (填“能”或“不能”)進行,因為 .
(2)實驗時,取一支點燃的蠟燭A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支蠟燭B的作用是 ;某同學發(fā)現(xiàn)看到蠟燭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將蠟燭B也點燃,用來增加像的亮度.他這樣做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如果把蠟燭A向鏡面移動一段距離,又移動蠟燭B去與蠟燭A的像比較,會發(fā)現(xiàn)蠟燭A像的大小 (選項“變大”、“變小”或“不變”).
(4)如果在蠟燭A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光屏上 承接到像(選項“會”或“不會”),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選填“虛”或“實”)
26.如圖所示,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鏡上,當入射光線與鏡面成30°角時,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是 .
三.解答題(共4小題22分)
27.“猴子望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小猴子看見水中月亮之后驚呼“月亮掉水里了”,惹得眾猴子爭相撈月.如圖所示,小猴子的眼睛用點A表示,小猴子看見的水中月亮,用點B表示,請你畫出小猴子看見水中月亮的光路圖,要求畫出真實的位置(用點C表示),并保留必要的作圖痕跡.
28.小羅在湖邊看到了奇怪的現(xiàn)象:水中的魚的附近有只小鳥,如圖所示,A點是小羅眼睛所在的位置,B′點是看到的小鳥的虛像位置,C′點是看到的魚的虛像位置.請在圖中畫出:
(1)小鳥的實際位置B;
(2)從魚射入小羅眼中的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
29.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80m處有障礙物.司機從發(fā)現(xiàn)險情到踩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yīng)時間為0.75s,這段時間內(nèi)汽車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xù)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yīng)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撞上障礙物.
30.一位同學對變速運動產(chǎn)生了興趣,他查閱資料后知道了“勻變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變速運動.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開始時刻的速度和結(jié)束時刻的速度的平均.已知某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開始時刻的速度為2m/s,路程隨時間變化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為s=2t+t2,則物體在4秒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 m,在第4秒末的速度為 m/s.
初二物理競賽題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6小題)
1.甲、乙兩列火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勻速行駛,兩車交匯時,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北運動,看到乙車向南運動.由此可判斷( )
A.甲、乙兩車都向南運動
B.甲、乙兩車都向北運動
C.甲車向南運動,乙車向北運動
D.甲車向北運動,乙車向南運動
【解答】解:甲車座位上的乘客從車窗看到地面上的樹木向北運動,說明甲車是向南運動的,所以選項B、D不符合題意;若乙車向北運
動,則甲車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車向南運動,所以選項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一輛汽車從甲地駛往乙地,共用了一個小時時間,前20分鐘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分鐘內(nèi)的速度是60km/h,則該汽車在這1小時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解答】解:t1=20min=h=h,
s1=v1t1=30km/h×h=10km,
t2=40min=h=h,
s2=v2t2=60km/h×h=40km,
v====50km/h.
故選D.
3.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運動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讓小車從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下運動,關(guān)于小車通過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
D.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小車由靜止釋放,在重力、支持力、摩擦阻力作用下,沿斜面做加速運動,是變速運動.
小車沿斜面做加速直線運動,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
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最大,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最小,故A錯誤,B正確.
小車通過s1的平均速度小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故C錯誤;
小車通過s2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s的平均速度,故D錯誤.
故選:B.
4.如圖是用頻閃照相機每隔0.02s自動拍照一次,拍下了小球下落時的運動狀態(tài),選項中四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象,能反映出小球運動情況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1)照相機拍照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由圖可知:在相等的間隔時間內(nèi),小球運動的距離不同,小球的路程逐漸變大,因此小球的運動速度逐漸變大,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2)由照片中小球的運動軌跡可知,小球運動的速度方向不變始終向下,速度大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大;
題干所示四個選項中只有圖C與小球的速度相符;
故選C.
5.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jù)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shè)超聲波的速度為340米/秒,且保持不變)(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解答】解:由圖知:超聲波第一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A,經(jīng)過的時間為t1==0.16s,
∵v=,
∴超聲波通過的距離為s波1=v波•t1=340m/s×0.16s=54.4m;
超聲波第二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B,經(jīng)過的時間為t2==0.12s,
超聲波通過的距離為s波2=v波•t2=340m/s×0.12s=40.8m,
所以AB之間的距離為sAB=s波1﹣s波2=54.4m﹣40.8m=13.6m;
測試儀發(fā)出的超聲波兩次間隔時間為1s,且測試儀第一次發(fā)出超聲波記為0時刻,則超聲波第一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A,經(jīng)過的時間為0.16s;
超聲波第二次發(fā)出的時間為1s末,超聲波第二次與車相遇在B點的時刻應(yīng)該是1s+0.12s=1.12s,
汽車從A點到B點行駛的時間是t=1.12s﹣0.16s=0.96s,
所以汽車行駛的速度為v===14.17m/s.
故選D.
6.小靖嘗試比較地溝油和花生油的物理性質(zhì).她將分別盛有這兩種油的杯子一起放入冰箱內(nèi)降溫,她發(fā)現(xiàn)兩杯油的溫度都降到7℃時,地溝油變?yōu)楣虘B(tài)而花生油仍為液態(tài),這說明地溝油和花生油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沸點 C.凝固點 D.比熱容
【解答】解:依據(jù)題意:地溝油在7℃時,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而根據(jù)定義:物質(zhì)從液態(tài)變成固態(tài),稱為凝固.凝固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所以答案C、凝固點符合題意.
故選C.
7.現(xiàn)在室內(nèi)墻壁上懸掛著的溫度計的示數(shù)為25℃.李霞同學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球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酒精會迅速蒸發(fā).下列描述溫度計示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T﹣﹣t圖象中,比較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酒精蒸發(fā)吸熱,能使它附著的物體溫度下降,低于25℃.隨著酒精的迅速蒸發(fā)掉后,受空氣溫度的影響,溫度計的示數(shù)又會上升,直到和周圍溫度示數(shù)相同時,不再上升.即溫度計的示數(shù)會從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合題意,D合題意.
故選D.
8.如圖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探究過程,這個探究方案中
、賵D(a)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液體表面積大小關(guān)系的
、趫D(b)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溫度高低關(guān)系的
、蹐D(c)是研究蒸發(fā)快慢與液體表面附近氣流快慢關(guān)系的
、苷麄過程中是利用“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進行探究的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確
【解答】解:(a)圖中的液體的溫度和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相同,但液體的表面積不同,可以通過對比兩個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體蒸發(fā)的快慢與液體表面積大小關(guān)系,故①說法正確;
(b)圖中的液體的表面積和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相同,但液體的溫度不同,可以通過對比兩個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體蒸發(fā)的快慢與溫度高低關(guān)系,故②說法正確;
(c)圖中的液體的表面積和液體的溫度相同,但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不同,可以通過對比兩個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體蒸發(fā)的快慢與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關(guān)系,故③說法正確;
整個過程中是利用“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進行探究的,故④說法正確;
故選D.
9.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一年四季分明,嚴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會出現(xiàn)“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诒ㄖ饕撬魵饽A而成
、郾ǔ霈F(xiàn)在窗玻璃內(nèi)側(cè)
、鼙ǔ霈F(xiàn)在窗玻璃外側(c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答】解:“冰花”是固態(tài),是在嚴冬窗玻璃上形成的,嚴冬氣溫都在零下多少度,窗玻璃溫度也在零下多少度,所以水蒸氣遇到冰冷的玻璃不會液化而是直接凝華變成固態(tài),而形成“冰花”.故①錯誤,②正確.又因為室內(nèi)溫度比玻璃高,所以室內(nèi)水蒸氣遇到零下多少度玻璃直接發(fā)生凝華,冰花出現(xiàn)在窗玻璃內(nèi)側(cè)故③正確.外邊水蒸氣比玻璃溫度還要低,不可能遇到比它溫度還高的玻璃發(fā)生凝華,冰花不會出現(xiàn)在窗玻璃外側(cè),故④錯誤.
故選C.
10.如圖所示,甲、乙兩人分別站立于一面墻的兩邊,若要在墻上開一個窗使兩人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全身,則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應(yīng)為( )
A.ae B.ad C.bc D.bd
【解答】解:
如圖所示,過乙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甲的眼睛,過甲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乙的眼睛(這兩條直線就可以確定出所需最小窗的位置),由這四條直線與墻的交點即可確定出所需最小窗的位置應(yīng)為bd.
故選 D.
11.太陽光與水平面成60°射向地面,若將此光引向豎直向下的井里,則平面鏡與水平面的夾角為( )
A.55° B.65° C.75° D.85°
【解答】解:陽光豎直射入豎直向下的井中的光路圖如圖所示.
陽光射入豎直井內(nèi),則反射光線與水平面垂直,
已知入射光線與水平面成60°的角,
所以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間的夾角為60°+90°=150°,
反射角為=75°,
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90°﹣75°=15°,
平面鏡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15°+60°=75°.
故選C.
12.雨后的夜晚,當你迎著月光行走在有積水的路上,為了避讓水洼,應(yīng)走“較暗”的地面.這是因為光在( )
A.地面發(fā)生鏡面反射 B.地面發(fā)生漫反射
C.水面發(fā)生漫反射 D.水面不發(fā)生反射
【解答】解:如圖,迎著月光走,月光經(jīng)積水水面發(fā)生鏡面反射,進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線多,人感覺積水面亮;而地面發(fā)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人感覺地面黑,所以為了避讓水洼,應(yīng)走“較暗”的地面.
故選B.
13.有一個點光源S,放在平面鏡MN前,若鏡MN不動,光源S以速度2m/s沿與鏡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勻速直線運動,如圖4所示,則光源S在鏡中的像S′將( )
A.以速度4m/s沿SO直線方向向右平移
B.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上平移
C.以速度2m/s沿垂直于SO方向向下平移
D.在S上看到的像沿S′S方向以速度2m/s向S靠近
【解答】解:由幾何定理知,30度角所對的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假設(shè)S點到平面鏡的長AB=2,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S點到平面鏡的垂直距離AC=.
因為光源S以速度2m/s沿與鏡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勻速直線運動,
所以發(fā)光點S接近鏡面的速度為m/s,而像點接近鏡面的速度也是m/s,
所以S與像點接近的速度是v=2m/s.
故選D.
14.檢查視力時,人與視力表的距離要求為5m,由于醫(yī)務(wù)室房間太小,醫(yī)生首先將視力表貼在一面墻上,然后在對面墻上正對著視力表掛一大平面鏡,視力表到鏡子的距離為3m,檢查視力時( )
A.人應(yīng)面對鏡而坐,人與鏡的距離為2m
B.人應(yīng)面對鏡而坐,人與鏡的距離為2.5m
C.人應(yīng)面對視力表而坐,人與視力表的距離為2m
D.人應(yīng)面對視力表而坐,人與視力表的距離為3m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視力表離平面鏡為3m,根據(jù)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可知視力表的像離鏡子也是3m,所以人離鏡子2m時,視力表的像離人距離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
分析過程示意圖如下:
故選A.
15.某校新建成一個噴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裝一只射燈.池內(nèi)無水時,射燈發(fā)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點形成一個亮斑,如圖所示.現(xiàn)往池內(nèi)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時,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點;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時,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點,則( )
A.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上方
B.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下方
C.P點在S點的上方,Q點在S點的上方
D.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下方
【解答】解:(1)往池內(nèi)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時,發(fā)生折射,根據(jù)折射定律,P點如下圖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時,光線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據(jù)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點如下圖所示:
通過畫圖可知:P點在S點的下方,Q點在S點的上方.
故選A.
16.用厚度不計的玻璃制成一空氣三棱鏡,放置于水中,如圖所示,一束平行底邊ab的單色光線射向側(cè)面ac,并從bc側(cè)面射出,此時,光線將向( )
A.向底邊偏折 B.向頂角偏折
C.不發(fā)生偏折 D.與入射光線平行,但不共線
【解答】解:首先光從水斜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隨后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下圖所示:
由圖可見,折射光線將向頂角偏折.
故選B.
二.填空題(共10小題)
17.小聰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標志牌上的數(shù)字“40”表示的意思是 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km/h ,汽車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此標志牌處勻速到達北京,最快需要 1.5 h.
【解答】解:標志牌上的數(shù)字“40”表示的意思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km/h,
從此標志牌處勻速到達北京,最快需要t===1.5h.
故答案為: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km/h;1.5.
18.蜻蜓點水是指雌蜻蜓將卵直接產(chǎn)入水中.如圖所示,是小華觀察到的蜻蜓貼著水面沿直線飛行,連續(xù)三次“點水”后水面振動的波紋圖片(每次點水只形成一個波紋,時間忽略不計),三個波紋剛好內(nèi)切于坐標原點O.由圖片可知:
(1)蜻蜓的飛行方向是沿y軸 負方向 ,其平均速度 等于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2)小華測得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歷時2s,則蜻蜓飛行的平均速度為 4.5 m/s.
【解答】解:(1)因為三個水波的圓心在y軸上,而且沿y軸負方向水波半徑越來越小,所以蜻蜓應(yīng)沿y軸負方向飛行;
根據(jù)三個水波內(nèi)切,即蜻蜓點水時先點水的水波恰好傳到后點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飛行速度等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故答案為:負方向、等于.
(2)蜻蜓三次點水的坐標依次為:(0,10m)、(0,3m)、(0,1m),
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飛行的路程s=10m﹣1m=9m,時間t=2s,
飛行的平均速度v===4.5m/s;
故答案為:4.5.
19.小華同學學習了聲現(xiàn)象后,她觀察到吉他演奏者在演奏時,不斷用手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她經(jīng)過思考猜想:弦的長短可以影響音調(diào);除了弦的長短可以影響音調(diào)外,請你再寫出兩種影響弦音調(diào)的因素:
(1) 弦的粗細 ;(2) 弦的松緊程度 .
【解答】解:弦樂器的音調(diào)高低與弦的材料、長短、粗細和松緊有關(guān),在研究音調(diào)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guān)系時,要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分析,即控制其它幾個因素不變,研究音調(diào)與它的關(guān)系;
當弦的粗細、松緊相同時,弦越短,音調(diào)越高;
弦的粗細、長短相同時,弦越緊,音調(diào)越高;
在弦的松緊、長短相同時,弦越細,音調(diào)越高;
故答案為:弦的粗細,弦的松緊程度.
20.有一刻度均勻但所標讀數(shù)與實際溫度不相符的溫度計,用它測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讀數(shù)為4℃;用它測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讀數(shù)為96℃;再用它測某液體的溫度時,它的讀數(shù)為27℃,則此液體的實際溫度應(yīng)為 25 ℃.當液體的實際溫度為 50 ℃時,用此溫度計測出的讀數(shù)恰好與液體的實際溫度相等.
【解答】解:(1)溫度計上一個小格表示的實際溫度;
溫度計測量某種液體的溫度為27℃時,這種液體的實際溫度為.
(2)設(shè)液體的實際溫度為t,則:
t=50℃.
故答案為:25;50.
21.如圖所示是物質(zhì)在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你能從圖象中獲得哪些信息(寫出兩條):
(1) 該物質(zhì)的初溫為25℃ ;
(2) 該物質(zhì)是晶體 .
【解答】解:由圖知,BC段溫度保持不變,且不斷吸熱,符合晶體的熔化特點,所以此物質(zhì)是晶體.
并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48℃不變,所以該晶體的熔點是48℃.
該物質(zhì)的初溫為25℃;
該物質(zhì)從第5分鐘開始熔化,到第10分鐘熔化完,所以此物質(zhì)的熔化過程經(jīng)歷了5分鐘.
故答案為:該物質(zhì)的初溫為25℃;該物質(zhì)是晶體.
22. 如圖所示是某液體物質(zhì)在降溫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的圖象,由圖可判斷此物質(zhì)是屬于 晶體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從t=0起經(jīng)過 3 min后該物質(zhì)完全變?yōu)楣腆w,在這個過程中,該物質(zhì)的內(nèi)能將 減小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解答】解:如圖,物質(zhì)在凝固過程中保持溫度不變,是晶體.
物質(zhì)在1min時到達凝固點,物質(zhì)是液態(tài),到達3min時,物質(zhì)全部凝固成固態(tài).
物質(zhì)的凝固過程中放出熱量,內(nèi)能減小.
故答案為:晶體;3;減小.
23.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
(1)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在組裝過程中需要先調(diào)整的是 B (選填“A”或“B”)部分.
(2)當水溫升高到90℃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溫度,直到水沸騰后幾分鐘為止,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時間/min 1 2 3 4 5 6 7 8
溫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水的沸點是 98 ℃.水沸騰時需要 吸 熱,水沸騰時的溫度特點是 保持不變 .
(3)水沸騰時燒杯上方出現(xiàn)了大量“白氣”,“白氣”形成的物態(tài)變化是 液化 .
(4)某組同學在相同條件下,用不同質(zhì)量的水進行兩次實驗得到如圖2所示的溫度﹣﹣時間圖象,根據(jù)圖象可知,質(zhì)量較大的是 b (選填“a”或“b”)
【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需先根據(jù)酒精燈固定B的高度;
(2)由表格中數(shù)據(jù)知,水在沸騰過程中保持98℃不變,所以水的沸點是98℃,在沸騰過程中溫度雖然保持不變,但要不斷吸熱;
(3)白氣是由大量的小水珠組成,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
(4)由圖象知,b加熱到沸騰所用的時間較長,所以b的質(zhì)量較大.
故答案為:(1)B;(2)98;吸;保持不變;(3)液化;(4)b.
24.“縹緲的霧,晶瑩的露,凝重的霜,輕柔的雪,同樣的水分子,裝扮著我們生活的時空.”在這首描述物理現(xiàn)象的抒情詩中,有“霧、露、雪、霜”,其中雪和霜的形成過程屬于 凝華 現(xiàn)象;露和霧的形成過程要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解答】解:雪和霜是固態(tài)的,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霧和露都是液態(tài)的,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形成過程中需要放出熱量.
故答案為:凝華;放出.
25.小明同學自備器材,主動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其情形如圖所示,他先把一塊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準備A、B兩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然后把點燃的蠟燭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動蠟燭B的位置,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1)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上述實驗 不能 (填“能”或“不能”)進行,因為 平面鏡只能反射光不能透過光 .
(2)實驗時,取一支點燃的蠟燭A作為研究對象,另一支蠟燭B的作用是 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像的大小 ;某同學發(fā)現(xiàn)看到蠟燭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將蠟燭B也點燃,用來增加像的亮度.他這樣做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如果把蠟燭A向鏡面移動一段距離,又移動蠟燭B去與蠟燭A的像比較,會發(fā)現(xiàn)蠟燭A像的大小 不變 (選項“變大”、“變小”或“不變”).
(4)如果在蠟燭A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光屏上 不會 承接到像(選項“會”或“不會”),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虛 像(選填“虛”或“實”)
【解答】解:(1)實驗中如果用平面鏡,盡管成像更加清晰,但平面鏡沒有透光性,不能看到后面的物體,無法確定像的具體位置;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能看到反射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物體,所以可以準確確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為:不能;平面鏡只能反射光不能透過光.
(2)在實驗中,用一支相同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另一側(cè),是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像的大小.
若將另一側(cè)的蠟燭點燃,結(jié)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發(fā)生反射,所以像會更不清晰.
故答案為:確定像的位置和比較像的大小;不能.
(3)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之一是像與物體等大,與物距大小無關(guān),
所以如果把蠟燭A向鏡面移動一段距離,又移動蠟燭B去與蠟燭A的像比較,會發(fā)現(xiàn)蠟燭A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不變.
(4)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而平面鏡成的是虛像,所以如果在蠟燭A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光屏上不會承接到像,從而驗證了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故答案為:不會;虛.
26.如圖所示,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鏡上,當入射光線與鏡面成30°角時,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是 120° .
【解答】解: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鏡上,當入射光線與鏡面稱30°角時,所以入射角等于90°﹣30°=60°.
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反射角也為60°,因此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是60°×2=120°.
故答案為:120°.
三.解答題(共4小題)
27.“猴子望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小猴子看見水中月亮之后驚呼“月亮掉水里了”,惹得眾猴子爭相撈月.如圖所示,小猴子的眼睛用點A表示,小猴子看見的水中月亮,用點B表示,請你畫出小猴子看見水中月亮的光路圖,要求畫出真實的位置(用點C表示),并保留必要的作圖痕跡.
【解答】解: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中的物距等于像距,做出月亮的真實位置C,連接像與小猴子的眼睛與水面的交點,即為入射點,再連接C和入射點即為入射光線,A與入射點即為反射光線,如圖所示:
28.小羅在湖邊看到了奇怪的現(xiàn)象:水中的魚的附近有只小鳥,如圖所示,A點是小羅眼睛所在的位置,B′點是看到的小鳥的虛像位置,C′點是看到的魚的虛像位置.請在圖中畫出:
(1)小鳥的實際位置B;
(2)從魚射入小羅眼中的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
【解答】解:(1)找出小鳥的像關(guān)于水面的對稱點,便為小鳥的實際位置.
(2)連接AC′,與水面相交于O,則OA為折射光線,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需通過O點做出法線,然后做出入射光線.
故答案為:
29.某司機駕車前行,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80m處有障礙物.司機從發(fā)現(xiàn)險情到踩剎車制動需要的反應(yīng)時間為0.75s,這段時間內(nèi)汽車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xù)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機酒后駕車,反應(yīng)時間是平時的4倍.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撞上障礙物.
【解答】解:(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v===20m/s;
答:汽車制動前的速度為20m/s;
(2)由于反應(yīng)時間t′=4t,所以勻速運動階段有:
s′=vt′=4vt=4s=4×15m=60m;
s總=s′+s減=60m+30m=90m;
所以s總>80m,汽車將撞上障礙物.
30.一位同學對變速運動產(chǎn)生了興趣,他查閱資料后知道了“勻變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變速運動.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開始時刻的速度和結(jié)束時刻的速度的平均.已知某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開始時刻的速度為2m/s,路程隨時間變化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為s=2t+t2,則物體在4秒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 24 m,在第4秒末的速度為 10 m/s.
【解答】解:
、傥矬w在4秒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S=2t+t2=2×4+42m=24m;
、谖矬w運動的平均速度為v===6m/s
所以物體的末速度為v末=2v﹣v0=2×6m/s﹣2m/s=1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