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北中考歷史真題:材料題
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6分)
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
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1)圖一、圖二反映的史實是毛澤東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哪一領域做出的不懈努力?(2分)
(2)該領域在當時取得的重大成就對中國、世界各有何重大影響?(4分)
31題答案:
(1)外交。(2 分)
( 2)中國: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贏得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等。
(評分說明:每點2分,共4分.分別答出兩個方面的任意 一點且意思相近即可)
32.學以致用,解決問題。(9分)
辛亥革命大事記(1912年部分)
時間 主要內容
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發(fā)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竭誠表示將“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
1月15日 孫中山致電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共和,則正式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將政權讓與袁世凱。
2月12日 清宣統(tǒng)帝溥儀下詔退位。帝制終結。
2月13日 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言贊成共和。
3月3日 中華同盟會本部在南京召開會員大會,制定新綱領,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3月10日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3月11日 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第一、二、四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4月1日 孫中山正式宣告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
(1)大事記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guī)定集中體現(xiàn)了三民主義中的哪一主義?(2分)
(2)由以上大事記可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xiàn)這一主義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其斗爭形式有哪些?(4分)
(3)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踐行這一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3分)
32題答案:
(1)民權主義(2分)
(2)發(fā)表通電(或宣言);進行談判;制定綱領;立法等。
(評分說明: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相近即可)
(3)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評分說明:3分。意思相近即可)
33.探究問題。(12分)
二戰(zhàn)后的德國歷史連續(xù)書寫了成功。它吸取德國法西斯化的教訓,完成了文明進化,發(fā)展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它抓住機遇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元區(qū)債務危機,也沒有對它造成損傷。2011年它的經濟增長率在歐洲最高,并超過了美國。
“德國是歐洲的德國”,1989年統(tǒng)一前夕,德國曾經向歐洲這樣承諾。今天,隨著歐洲與德國實力的消長,這個承諾還算嗎?前不久,93歲高齡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疾呼:當前德國政治存在失去方向的風險,絕對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條路越走越窄。千萬別忘了,歐洲人對德國有著怎樣的歷史疑慮,多么害怕它以自我為中心。德國絕不能因為經濟強大,就理所當然地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
――摘編自王劍南《當?shù)聡俅螐姶蟆,載《世界知識》2012年第2期
(1)19世紀后期,德國因為經濟強大,就“理所當然”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為此它組建了哪一軍事侵略集團?(2分)最終給德國造成了什么惡果?(2分)
(2)當今德國經濟再次強大,它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2分)請結合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從多角度論證你的判斷。(6分)
33題答案:
(1)三國同盟。(2分)成為任人宰割的戰(zhàn)敗國。(評分說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案一:不能(2分)
因為:德意志民族是個善于吸取歷史教訓的民族;歐洲一體化進程符合德國的利益;聯(lián)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作用在加強;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制約了霸權主義;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使各國聯(lián)系密切,機遇、挑戰(zhàn)并存;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等。這些因素使德國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不能重演。
(評分說明:從其中三個角度作答即可,每個角度2分,共6分。若從其他角度或用其他論據(jù)論證,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答案二:能。(2分)
因為:德國有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的歷史;世界大國經濟實力的變化,曾導致地區(qū)和世界秩序的調整,如英國爭奪殖民霸權,美國奪取世界霸主、蘇聯(lián)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現(xiàn)今美國全球擴張屢屢得手,可能激起德國爭霸的欲望;歐元區(qū)債務危機若傷害德國,為了自身利益,它可能在歐洲采取行動等。這些因素使德國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可能重演。
(評分說明:從其中三個角度作答即可,每個角度2分,共6分。若從其他角度或用其他論據(jù)論證,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