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的中醫(yī)證型包括風傷腸絡證、濕熱下注證、脾虛氣陷證三種,具體的辯證論治如下:
(一)風傷腸絡
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而出,血色鮮紅;或伴口干,大便秘 結;舌紅,苔黃,脈數(shù)。
辨證分析:風熱下迫,灼傷腸絡,或熱積腸道,耗傷津液,以致便結,擦傷痔核血絡,熱迫血妄行,則見便血,血色鮮紅;風性善行,則下血或呈噴射狀;口渴、便結、舌紅苔黃、脈數(shù)皆為熱邪內(nèi)盛之象。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
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
便血色鮮,量較多,痔核脫出嵌頓,腫脹疼痛,或糜爛壞死;口干不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潘數(shù)。
辨證分析:濕熱下迫大腸,迫血妄行,則大便下血;濕熱蘊結,經(jīng)絡阻塞,氣血瘀滯,則痔核腫物脫出;濕性重濁,則腫脹疼痛;熱勝肉腐,則糜爛壞死;口干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濡數(shù)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止血。
方藥:止痛如神湯加減。
(三)脾虛氣陷
肛門墜脹,痔核脫出,需用手托還,大便帶血,色鮮紅或淡紅,病程日久;面色少華,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分析:身體素弱,脾虛氣虧,不能統(tǒng)血,血不循經(jīng)而溢于脈外,則大便帶血;脾虛下陷,則肛門墜脹,痔核脫出肛外;脾虛運化失常,則納少便溏;脾虛則氣血無以榮養(yǎng)肌膚,故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弱為脾氣虧虛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