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答 案
(一)A1型題
1.C 答案分析:臟腑辨證的實質(zhì),是辨明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病因、性質(zhì)以及邪正盛衰的一種辨證方法,而不僅僅只是對病位作出判斷。
2.D 答案分析:心病的常見癥狀有心悸怔忡、心痛、心煩、失眠、神昏、神志錯亂、口舌生瘡等,而咽干喉痛是肺系病的常見癥狀。
3.E 答案分析:心血虛、心陰虛是指心的陰血物質(zhì)不足,心失濡養(yǎng),心神失養(yǎng),故以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為主癥;心氣虛、心陽虛是心陽氣虛損,心失溫養(yǎng),鼓動無力所致。故常見心悸或怔忡、氣短。故心悸是四者的共有癥狀。
4.E 答案分析:心陽虛多由心氣虛發(fā)展而來,故見心悸或怔忡、氣短自汗、脈弱或結(jié)代等心氣虛的定位癥狀和形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胖、苔白滑等虛寒的定性癥狀,而心胸灼痛見于熱證。
5.E 答案分析:心陰虛證以心陰耗損,虛熱內(nèi)擾心神為主要病機,以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和虛熱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而舌紅少苔是虛熱證的特有癥狀。
6.A 答案分析:心陽暴脫證是指心陽衰極,陽氣突然外脫所表現(xiàn)的危重證候。在心陽虛證臨床表現(xiàn)的基礎(chǔ)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或心痛劇烈,口唇青紫,神志昏糊,或昏迷不醒,舌淡紫,脈微欲絕,故肢厥脈微是心陽暴脫證的主要癥狀。
7.D 答案分析:心血虛證以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為主要病機,以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和血虛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心陰虛證以心陰耗損,虛熱內(nèi)擾心神為主要病機, 以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和虛熱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故失眠為兩者的共有癥狀。
8.E 答案分析:心陽虛多由心氣虛發(fā)展而來,故見心悸或怔忡、氣短自汗、脈弱或結(jié)代等心氣虛的定位癥狀,又有形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胖、苔白滑等虛寒的心陽虛特有癥,故心悸氣短是兩證主要的共見癥。
9.A 答案分析: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識癡呆,舉止失常,舌苔白膩者,多由感受痰濁之邪,痰濁內(nèi)盛,蒙閉心神所致,此系痰蒙心神證。
10.C 答案分析:心與小腸相表里,若心火亢盛,下移小腸,可見小便赤澀灼痛,尿道灼熱,兼面赤口渴,心煩不寐,舌紅脈數(shù),以小腸實熱和血虛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而舌紅脈數(shù)為實熱證的舌脈。
11.B 答案分析:心陽暴脫證常由心陽虛證進一步發(fā)展而來,證候危重,常與亡陽癥狀并見,故有無肢厥脈微,具有鑒別意義。
12.D 答案分析:面色淡白為血虛之象,心悸,失眠健忘為心神失養(yǎng)之癥,故心血虛證,心神失養(yǎng),面失濡潤,可見上述諸癥。
13.C 答案分析:心脈痹阻證是指各種致病因素導(dǎo)致心脈痹阻不通,血行不暢所表現(xiàn)的證候。常由正氣不足,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痹心脈所引起。
14.C 答案分析: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火內(nèi)熾,可以下移小腸,熱灼津傷而見小便赤色灼痛,故小便赤色灼痛是心熱下移小腸的主要表現(xiàn)。
15.D 答案分析:舌為心之苗,心火內(nèi)熾可上炎灼舌,而見口舌生瘡。
16.D 答案分析:以上諸癥均系神志異常的表現(xiàn),且屬于實證,多由痰火搏結(jié),擾亂心神所致,故屬于痰火擾神證。
17.D 答案分析:肺的病變主要反映在肺系呼吸功能活動減退,水液代謝輸布失常,常見癥狀有咳嗽、氣喘、吐痰、胸痛、咯血、聲音嘶啞、鼻塞流涕和水腫,尤以咳喘為多見。
18.E 答案分析:肺氣虛證是指肺氣不足而致功能活動減弱所表現(xiàn)的證候,以咳喘無力、吐痰清稀和氣虛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咳喘無力,聲低氣短是肺氣虛證咳喘的特點。
19.A 答案分析:上述諸癥為呼吸功能減弱的肺病的定位癥狀,無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的腎不納氣證,無干咳無痰、煩熱、盜汗等肺氣陰兩虛證,亦無心悸、咳喘等心肺氣虛證,亦無食少便溏、咳喘短氣的脾肺氣虛證,故為肺氣虛證。
20.C 答案分析:咳喘痰少,痰中帶血,病位在肺,顴紅盜汗,口燥咽干為陰虛證的表現(xiàn),而無腰膝痠軟、遺精等腎陰虛證候,故為肺陰虛證。
21.C 答案分析:風(fēng)、熱、寒、燥等外邪襲肺,均可引起外感表證,出現(xiàn)衛(wèi)表癥狀,而寒痰阻肺證多為寒邪與痰濁交并,壅滯于肺所致,為里證而無衛(wèi)表癥狀。
22.A 答案分析:風(fēng)寒束肺證與表寒證的鑒別:兩證雖然都屬外感病證,但主兼癥狀有別。風(fēng)寒束肺證以咳嗽、痰稀色白,或胸悶氣喘為主癥;表寒證以惡寒、發(fā)熱、脈浮為主癥,而咳嗽等肺系癥狀為次或缺無。
23.A 答案分析:燥邪犯肺證與肺陰虛證的鑒別:兩者雖然都有肺系失于滋潤的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痰中帶血等干澀癥狀,但燥邪犯肺證屬于外感病證,有外感表證的特點;肺陰虛證屬內(nèi)傷虛證,有陰虛內(nèi)熱的特點。本題有惡風(fēng)發(fā)熱的表證,故為燥邪犯肺證。
24.C 答案分析:從上述諸癥來看,病位在肺,且有顴紅潮熱,舌紅少苔等陰虛癥狀,故診斷為肺陰虛證。
25.C 答案分析:寒痰阻肺證以寒痰交阻,壅滯于肺為主要病機,以咳喘痰多突然發(fā)作和寒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而脈象弦數(shù)多見熱證,故寒痰阻肺證中不應(yīng)出現(xiàn)。
26.B 答案分析:燥邪犯肺證與肺陰虛證的鑒別:兩者雖然都有肺系失于滋潤的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痰中帶血等干澀癥狀,但燥邪犯肺證屬于外感病證,兼有外感表證特點;肺陰虛證屬內(nèi)傷虛證,有陰虛內(nèi)熱的特點。陰虛內(nèi)熱可見五心煩熱,故為鑒別點。
27.C 答案分析:咳喘氣粗為肺系病癥,壯熱渴飲、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熱邪熾盛,內(nèi)壅于肺為本證的病機,故應(yīng)為熱邪壅肺證。
28.A 答案分析:痰濕阻肺證以痰濕阻塞于肺,肺氣上逆為主要病機,表現(xiàn)為咳喘胸悶,痰多色白而粘,痰易咳出,舌淡苔白膩,脈滑的肺病的定位癥狀。
29.A 答案分析:寒痰阻肺證是指寒邪與痰濁交并,壅滯于肺所表現(xiàn)的證候,屬于里證,一般不見惡寒發(fā)熱的表證的癥狀。
30.A 答案分析:燥邪犯肺證屬于外感病證,可見干咳無痰,或少痰、痰粘難咯、甚則胸痛、痰中帶血等肺病的癥狀,而顴紅盜汗是陰虛內(nèi)熱的特點,故不能共見。
31.C 答案分析:燥邪犯肺證屬于外感病證,兼有外感表證特點,而肺陰虛證屬內(nèi)傷虛證,且有陰虛內(nèi)熱的特點,故有無惡寒發(fā)熱是兩者的鑒別點。
32.C 答案分析:肺熱壅盛證是以熱邪熾盛,內(nèi)壅于肺為主要病機,故邪熱犯肺,肺失清肅是其病機的特點。
33.B 答案分析:肺陰虛證常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燥熱傷肺,熱病之后傷津等所引起的。痰濁壅肺一般不會引起肺陰虛證。
34.A 答案分析:脾的病變常見癥狀有腹脹腹痛、泄瀉或便溏、浮腫、出血、肢體倦怠、噯氣等為胃病常見的癥狀。
35.B 答案分析: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tǒng)血三證都是在脾氣虛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故脾氣虛,運化無力導(dǎo)致的食少便溏是它們的共見癥狀。
36.E 答案分析:脾氣虛證以納少、腹脹、便溏等脾病和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白、脈緩弱等氣虛證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37.B 答案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脾胃氣虛證、脾虛氣陷證、脾陽虛證四證都是在脾氣虛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脾氣虛證是脾病虛證的基礎(chǔ)證型。
38.E 答案分析:脾虛氣陷證可見有納少、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zāi)垦、舌淡苔白、脈弱等脾氣虛證及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內(nèi)臟下垂癥狀,以及便意頻數(shù),或久泄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氣陷特征。而滑精早泄是腎病的常見癥狀。
39.C 答案分析:納呆脘痞, 嘔惡身重,則知病在脾胃,身熱起伏, 尿黃便溏, 苔黃膩,則知內(nèi)有濕熱,故判斷為脾胃濕熱證。
40.B 答案分析:脾陽虛證以脾氣不足和虛寒性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而月經(jīng)淋漓是脾不統(tǒng)血的出血癥狀。
41.A 答案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脾陽虛證、心脾兩虛證、中氣下陷證都是在脾氣虛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皆為虛癥,而脾胃濕熱證為實證,常由感受濕熱邪氣,或過食肥甘,積濕化熱所引起。
42.C 答案分析:兩證都屬中焦的實性證候,都具有濕盛的特征,區(qū)別在于脾胃濕熱證為熱性證候,黃疸色鮮明,寒濕困脾證則以濕盛為主,為寒性證候,黃疸色晦暗。
43.C 答案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以出血和脾氣虛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為虛證,而牙齦腫痛出血,為實證,可見于胃熱證。
44.B 答案分析:脾陽虛證有腹脹納少、大便稀溏、肢體困倦,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清稀等脾病的證候,以及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虛寒的證候。
45.D 答案分析:脾氣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可見浮腫,但脾氣虛未傷及陽氣,無形寒肢冷。故形寒肢冷是鑒別點。
46.C 答案分析:食滯胃腸證飲食停滯,胃腸失調(diào)為主要病機,瀉下物臭如敗卵為食傷于腸,傳導(dǎo)失常的表現(xiàn)。
47.B 答案分析:以上諸證唯有肝氣郁結(jié)證少見眩暈癥狀,因肝氣郁結(jié)證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為主要病機,以胸脅、少腹脹痛或竄痛、脈弦為辨證依據(jù)。
48.B 答案分析:寒滯肝脈證以寒邪凝滯肝脈為主要病機。以少腹、睪丸、陰囊墜脹冷痛為辨證依據(jù)。
49.D 答案分析:濕熱蘊結(jié)肝膽,疏泄失常,可導(dǎo)致上述諸癥。
50.B 答案分析:以肝陰不足,虛熱內(nèi)擾為主要病機,以筋脈、頭目失養(yǎng)和陰虛虛熱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煩熱盜汗為虛熱癥狀。
51.E 答案分析:肝陽上亢證以頭目眩暈脹痛、腰膝痠軟、頭重腳輕、 病程較長為辨證依據(jù)。
52.D 答案分析:肝氣郁結(jié)證是指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表現(xiàn)的證候。視物模糊為肝血虛證的表現(xiàn)。
53.C 答案分析:肝火上炎證以肝經(jīng)循行部位實火熾盛為辨證依據(jù);肝陽上亢證以頭目眩暈脹痛、腰膝痠軟、頭重腳輕、病程較長為辨證依據(jù)。脅肋灼痛為肝膽濕熱證的表現(xiàn)。
54.C 答案分析:納呆便溏多為脾不運化的表現(xiàn),而肝病少見此癥狀。
55.E 答案分析:腎氣不固證多以腎氣不足,固攝無力為主要病機,表現(xiàn)為腰膝痠軟,神疲乏力,女子帶下清稀、胎動易滑等腎病定位癥狀。
56.D 答案分析:腎陽虛證以性和生殖機能減退與畏寒肢冷、腰膝痠冷等虛寒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57.C 答案分析:腎陰虛證以腎陰虧虛,虛熱內(nèi)生為主要病機。以腎的常見癥狀和虛熱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該病的癥狀一派腎陰虧虛和陰虛內(nèi)熱之象。
58.B 答案分析:尿急、尿痛、尿頻和濕熱癥狀并見為膀胱濕熱蘊結(jié)的辨證依據(jù)。
59.E 答案分析:心肝血虛證以血液不足,肝失所養(yǎng)為主要病機。表現(xiàn)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白無華, 以及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關(guān)節(jié)拘攣、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等癥狀。
60.D 答案分析:肺腎陰虛證以肺腎兩臟陰液不足,虛熱內(nèi)擾為主要病機,故以肺腎常見癥狀與虛熱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遺精盜汗為典型的陰虛表現(xiàn)。
(二) A2型題
1.A 答案分析:本病從臨床主訴口痛,舌尖紅,舌面多處潰爛可以推測心經(jīng)有熱而出現(xiàn)了苦惱不安,睡眠不寧的心病常見癥狀,渴喜冷飲,身熱,面赤,大便2日未解,小便短黃等為一派實熱證的表現(xiàn),故推斷為心火亢盛證。
2.B 答案分析:本證因有咳嗽,咳痰黃稠肺熱之癥,和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的風(fēng)熱在表的癥狀,故診斷為風(fēng)熱犯肺證。
3.E 答案分析:本病有咳嗽,痰少而粘,難以咯出,咳劇時胸痛,痰中帶有血絲等一派燥熱之邪侵襲于肺的表現(xiàn),同時具有身熱惡風(fēng),脈浮數(shù)的表證之象,故可診斷為燥邪犯肺證。
4.D 答案分析:本病為素有痰疾,復(fù)感寒邪,多因天氣驟冷,咳喘加重,寒與痰交阻于肺,出現(xiàn)咳喘氣急,喉中痰鳴,胸膈滿悶的肺病的定位癥狀,和咯痰清稀量多,面白形寒,四肢不溫等里寒證的定性表現(xiàn),故診斷為寒痰阻肺證。
5.C 答案分析:本證為一派脾氣不足,脾失健運的表現(xiàn),脾不運化水谷則見面色萎黃無華,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等癥,脾不運化水濕,則見下肢輕度浮腫,帶下量多色白質(zhì)稀等癥,故診斷為脾氣虛證。
6.C 答案分析:脘腹痞悶,肢體困重,小便短黃,便溏不爽,嘔惡納呆,厭食油膩等為濕熱蘊結(jié)于脾胃的定位癥狀,面目黃色鮮明,身熱不揚,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等,為濕熱蘊蒸的定性,兩者結(jié)合診斷為脾胃濕熱證。
7.A 答案分析: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可見胸脅、乳房脹悶痛,善太息,咽喉如梗等肝病定位癥狀,肝氣犯胃,胃氣不降,則見食欲不振,納食減少,故診斷為肝氣郁結(jié)證。
8.D 答案分析:過食生冷,損傷脾胃,寒濕內(nèi)盛,中陽困阻,則導(dǎo)致脾失健運的腹瀉,瀉泄清稀如水樣,和乏力身重,白膩,脈緩等寒濕偏盛的癥狀,故診斷為寒濕困脾證。
(三)B1型題
1.F 答案分析:心氣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可見心悸怔忡、胸悶等心病的定位癥狀和氣短、舌淡、脈虛等氣虛表現(xiàn)。
2.A 答案分析:心陽虛證以心氣虛的心悸怔忡、氣短癥狀和形寒肢冷、心痛等寒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3.E 答案分析:因為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以及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是心脈痹阻證的主要辨證依據(jù)。
4. B 答案分析:因為心陽虛證是以心陽虛衰,虛寒內(nèi)生為主要病機,故見心悸或怔忡,氣短、自汗、脈弱或結(jié)代等癥狀。
5.C 答案分析:肺腎陰虛證以肺腎不足的咳嗽痰中帶血,盜汗,遺精,及口干咽燥,舌紅少苔的虛熱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6.D 答案分析:燥邪犯肺證由燥邪襲肺,肺衛(wèi)受傷出現(xiàn)的發(fā)熱惡風(fēng)、咳血癥狀,和干燥少津的口鼻唇干、痰少而粘癥狀并見為診斷依據(jù)。
7.C 答案分析:形寒肢冷,面白神疲,脈沉遲無力等癥均為虛寒之表現(xiàn),而黎明泄瀉,為腎陽不足之癥,面白神疲又可見之于脾陽虛,故診斷為脾腎陽虛證。
8.A 答案分析:瀉下清稀,甚如水樣,脘腹痞悶,嘔惡,苔白膩等癥為脾運失健和寒濕阻于脾胃的癥狀,故診斷為寒濕困脾證。
9.D 答案分析:胃氣壅滯,和降失常,會出現(xiàn)便秘,脘腹痞滿疼痛,得矢氣則減之特征,脈弦為有積滯之脈象,故診斷為胃腑氣滯證。
10.E 答案分析:便秘,渴飲,舌紅苔黃等癥為一派實火內(nèi)熾的熱證之象,與胃脘灼痛癥狀并見,故診斷為胃熱證。
11.E 答案分析:少氣乏力,食少,舌淡為脾氣虛之表現(xiàn),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為心氣虛的癥狀,故此病癥為心脾兩虛證。
12.F 答案分析:眩暈,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行走飄浮等癥皆為肝陽上亢之表現(xiàn),腰酸,舌紅少苔又為腎陰不足之表現(xiàn),故此證應(yīng)為腎陰不足,不能制約肝陽,而導(dǎo)致的肝陽上亢證。
13.D 答案分析:臨房早泄,腰痠耳鳴為腎陰虛之象,心煩多夢為心陽偏亢,盜汗,脈細數(shù)為陰虛之表現(xiàn),故診斷為腎陰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腎不交證。
14.C 答案分析:臨房早泄,腰痠耳鳴為腎虛的表現(xiàn),與面白神疲,形寒肢冷的寒象并見,故屬腎陽虛證。
15.B 答案分析:膽郁痰擾證以痰熱內(nèi)擾,膽氣郁滯不暢為主要病機。以驚悸心煩失眠、眩暈、舌苔黃膩為辨證依據(jù)。具有膽怯易驚,或驚悸不寧、胸脅悶脹等膽病定位癥狀。
16.D 答案分析:腎陰虧虛證以腎陰虧虛,虛熱內(nèi)生為主要病機。以腎的常見癥狀和虛熱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遺精盜汗,舌紅少苔為典型的腎陰虛之表現(xiàn)。
17.B 答案分析:因為胃陽虛證是以胃陽不足,失于和調(diào)為主要病機,故見胃脘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食少脘痞諸癥。
18.D 答案分析:因為胃熱(火)證是以火熱熾盛,胃失和降為主要病機,故見胃脘灼痛,消谷善饑,口臭,齒齦紅腫潰爛,口渴喜冷飲等癥。
19.A 答案分析:因為心肺氣虛證是以心肺之氣不足,兩臟的功能減退為主要病機,因而該證以心氣不足,鼓動無力的心悸,以及肺氣不足,咳喘無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
20.B 答案分析:因為心脾兩虛證是以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為主要病機,故該證以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的心悸失眠,以及脾氣虛,運化無力的納差、腹脹、便溏等為其主要表現(xiàn)。
(四)X 型題
1.A D E 答案分析:心血虛證與心陰虛證的共同病機是心的陰血不足或耗損,使心神失養(yǎng),故同見心悸、失眠、多夢癥狀。
2.A B C D 答案分析:心悸怔忡為心失所養(yǎng)所致,是心的定位癥狀。
3.A B D E 答案分析:心脈痹阻證常由正氣不足,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所致。
4.A B E 答案分析:風(fēng)熱犯肺、風(fēng)寒束肺、燥邪犯肺三證均為感受外邪所致,分別以風(fēng)熱、寒、燥邪侵襲于肺,肺衛(wèi)受傷為主要病機,故可出現(xiàn)外感衛(wèi)表癥狀。
5.A D E 答案分析:氣分證、上焦病證、熱邪壅肺證三者均可見熱邪熾盛,內(nèi)壅于肺的病理變化,故可出現(xiàn)上述癥狀。
6.B C E 答案分析: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都有肺系失于滋潤的病理變化,故均可出現(xiàn)干咳少痰、痰中帶血、口干咽燥的癥狀。
7.B C 答案分析:熱邪壅肺證屬里熱證,故見壯熱,脈滑數(shù)癥狀;風(fēng)熱犯肺證多兼有表證,故有惡風(fēng)寒,脈浮數(shù)的癥狀。
8.A C D 答案分析:脾陽虛證由脾氣虛證進一步發(fā)展而來,并有腹痛、畏寒肢冷、浮腫等虛寒特征。
9.A C E 答案分析:脾陽虛證與寒濕困脾證都有內(nèi)寒之象,但前者屬虛,后者屬實。
10.B C D 答案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脾氣下陷證、脾陽虛證均是在脾氣虛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分別出現(xiàn)出血、內(nèi)臟下垂、畏寒肢冷等癥狀。
11.B C D E 答案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是在脾氣虛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故兼有脾氣虛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和脾不統(tǒng)血的出血、月經(jīng)量多、面黃脈弱癥狀。
12.B C D E 答案分析:胃陰虛證以胃失和降的干嘔呃逆、脘痞不舒和陰虛之象,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癥狀并見為辨證依據(jù)。
13.A B 答案分析:胃腹氣滯證與食滯胃腸證均為胃腸失調(diào),胃失和降所致,故出現(xiàn)脘腹脹痛、噯氣嘔吐的癥狀。
14.A B D E 答案分析:肝陽上亢證與肝火上炎證都有肝火旺盛的表現(xiàn),故均可出現(xiàn)頭部和心神的變化,見失眠多夢、頭暈耳鳴、頭痛易怒、面紅目赤等癥狀。
15.A B D E 答案分析:肝氣郁結(jié)證是指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表現(xiàn)的證候。氣機郁滯日久,氣郁化火,會進一步發(fā)展為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證、肝風(fēng)內(nèi)動證和肝陰虛證。
16.B E 答案分析:熱極生風(fēng)證以高熱和動風(fēng)之象并見為辨證依據(jù),故可出現(xiàn)高熱神昏、手足抽搐的癥狀。
17.B C D E 答案分析:腎陽虛證以腎陽虧虛,溫煦,氣化失權(quán)為主要病機,故見陽痿、形寒肢冷、五更泄瀉;腎氣不固證以腎氣不足,固攝無力為主要病機,故出現(xiàn)早泄、胎動易滑的癥狀。
18.A C E 答案分析:心脾兩虛證以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為主要病機,故出現(xiàn)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心神失養(yǎng)和食少乏力的脾不運化癥狀。
19.B E 答案分析:熱邪煎熬津液,可致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又兼濕邪,故表現(xiàn)為渴而不多飲;濕性粘膩,故見膩苔,滑脈。
20.A B C 答案分析:肺腎、肝腎、心腎分別為母子關(guān)系,具有相生、相及的關(guān)系,故常相互影響同具陰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