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流行性出血熱治療原則中的“三早一就”不包括:C
A.早發(fā)現(xiàn) B.早休息 C.早診斷 D.早治療 E.就近治療
242、流行性出血熱特異性抗體最早出現(xiàn)的日期:B
A.第1病日 B.第2病日 C.第3~4病日 D.第7病日 E.第10病日
243、流行性出血熱導瀉療法應用于:E
A.多尿期 B.消化道出血患者排除積血 C.少尿第2天 D.利尿效果不好時
E.預防高血容量綜合征和高血鉀
244、多尿期的治療原則:D
A.移行期禁用利尿劑 B.每天液體量(靜脈和口服)與尿量相同
C.每天液體量(靜脈和口服)為尿量加 1000ml
D.量出而入,適當限制,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 E.加強抗感染
245、出血熱休克血管活性物質(zhì)應用于:C
A.盡早應用 B.收縮壓低于40mmHg C.在擴容、糾酸后血壓仍不穩(wěn)定者
D.輸入平衡鹽1500ml后 E.禁止應用
246、出血熱患者早期發(fā)生低血壓休克時的補液療法是:B
A.以全血為主,擴充血容量 B.以晶體為主,快速輸入,同時給予膠體液
C.防治DIC D.應用激素血管活性藥物 E.糾正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紊亂
247、出血熱發(fā)熱期應用激素的作用不包括:D
A.抗炎癥反應 B.減少滲出 C.改善中毒癥狀 D.抗病毒 E.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248、出血熱少尿期應用人工腎透析的目的不包括:E
A.預防肺水腫 B.去除尿素氮 C.降低血容量 D.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E.改善腎臟功能
第十三節(jié) 登革熱
249、關于登革熱發(fā)病機制,下列哪項是不正確的?D
A.登革病毒通過伊蚊叮咬進入人體B.形成二次病毒血癥
C.病毒可與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D.病毒直接損傷作用是主要的發(fā)病機理
E.引起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病
250、登革熱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D
A.中毒性肝炎B.尿毒癥C.心肌炎D.急性血管內(nèi)溶血E.精神異常
251、關于登革熱的治療,下列哪項是正確的?A
A.隔離至完全退熱B.應積極靜脈輸液C.解熱鎮(zhèn)痛劑有利于本病退熱
D.應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E.發(fā)熱病人均可使用酒精擦浴
252、 患者女性,39歲,廣東佛山人,8月17日入院。因發(fā)熱伴皮疹、雙下肢骨、關節(jié)疼痛3天入院。體檢:體溫39.3℃,皮膚有散在分布的斑丘疹,伴有癢感,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肝肋下僅及,脾未觸及。周圍血液白細胞數(shù)為3.8×109/L,紅細胞為4.5×1012/L,血小板為7.8×109/L。ALT 300U/L,本例最可能的診斷是B
A.流行性出血熱B.登革熱C.瘧疾D.鉤端螺旋體病E.病毒性肝炎
253患者女性,29歲,廣東人,6月19日入院。因發(fā)熱伴頭痛、皮疹4天入院。體檢:體溫39.1℃,皮膚有散在分布的斑丘疹及紅斑疹,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肝脾肋下未觸及。血白細胞數(shù)為3.8×109/L,血小板為7.8×109/L。有助于明確診斷的檢查是:B
A.作血清肥達反應B.檢測血清中抗登革病毒的IgM抗體
C.檢測血清中抗麻疹病毒的IgM抗體D.血液培養(yǎng)細菌
E.檢測血清中抗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抗體
第十四節(jié) 狂犬病
254、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經(jīng)過A
A、患病動物咬傷所致B、呼吸道傳播 C、針刺傷引起D、生銹鐵釘扎傷引起
255、關于對狂犬病疑似病人的傷口處理以下哪項是不正確的 B
A、用酒精及碘酒消毒B、縫合、包扎C、傷口局部注射一半劑量的抗血清 D、如有感染可做預防破傷風治療。
第十五節(jié) 艾滋病
256. 艾滋病毒入侵人體后按臨床表現(xiàn),美國C.DC將HIV感染分為:C
A.Ⅱ期B.Ⅲ期C.Ⅳ期D.Ⅴ期E.不分期
257.人體被病原體侵襲后不出現(xiàn)或僅表現(xiàn)輕微癥狀但通過免疫學的檢測可發(fā)現(xiàn)入侵者的抗體稱為:B
A.輕型病例B.隱性感染C.恢復期病人D.潛在性感染E.健康攜帶者
258.當細菌入侵艾滋病患者后下列哪項病理變化是錯誤的:B
A.全身淋巴結(jié)可腫大B.炎癥反應強烈C.炎癥反應低下D.病原體不易被消滅
E.胸腺退變及萎縮改變
259、當HlV侵入機體后,未進入發(fā)病期者被稱之為: B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D.健康攜帶者
260、艾滋病病毒,是一種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擊以下哪個的病毒:A
A、免疫系統(tǒng) B、神經(jīng)系統(tǒng) C、骨酪系統(tǒng) D、肌肉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