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足少陰腎經、腧穴
涌泉
Yǒngquán 井穴
【定位】足趾跖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見圖3-54)。
【解剖】有趾短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主治】①昏厥,中暑,癲狂癇,小兒驚風;②頭痛,頭暈,目眩,失眠;③咳血,咽喉腫痛,喉痹;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⑥足心熱。急救要穴之一。
【操作】直刺0.5~0.8寸。降邪宜用灸法或藥物貼敷。
取穴方法: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涌泉穴(地沖穴)解析:
(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2)地沖。地,地部也。沖,沖突也。地沖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理同涌泉名解。
(3)腎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氣血運行是體內經水由地部孔隙外出體表,故為腎經井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體內外出體表的高溫水液,出體表后水液大量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此氣因其濕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層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較低層次,只表現出木的一發(fā)特征,故其屬木。
涌泉穴意義: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天部橫向傳于然谷穴。
功能作用:散熱生氣。
主治疾。
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科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等。 穴位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復原、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fā)等等。
〖人體穴位配伍〗配然谷穴治喉痹;配陰陵泉穴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穴、照海穴治癲癇。配太沖穴、百會穴治頭項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單瀉之,熱則補之。
〖穴位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然谷
Rángǔ 滎穴
【定位】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見圖3-55)。
【解剖】有足大趾外展肌,有跖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①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②遺精,陽痿;③消渴,腹瀉,小便不利;④咳血,咽喉腫痛;⑤小兒臍風,口噤。
【操作】直刺0.5~0.8寸。
取穴方法:
然谷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然谷穴(龍淵穴,龍泉穴)解析:
1)然谷。然,燃也。谷,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腎經外涌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腎經涌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性溫熱,至本穴后水液大量氣化水濕,經水如同被燃燒蒸發(fā)一般,故名。
2)龍淵。龍,變幻莫測、能大能孝見首不見尾之物也,此指本穴地部經水的各種變化。淵,深淵也,范圍大也。龍淵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由液化氣,范圍巨大。理同然谷名意。龍泉名意與龍淵同。
3)腎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腎水氣化的天部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降,冷降之液在地部形成極小的水流,故為腎經滎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為散熱冷降,所散之熱直沖天之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附注:腎經滎穴。
然谷穴意義:腎經外涌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fā)水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散熱冷降,小部分吸熱蒸升。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主治疾。
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噤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承山穴治轉筋;配氣沖穴、四滿穴治石水;配太溪穴治熱病煩心、足寒、多汗。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太溪
Tàixī 輸穴;原穴
【定位】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見圖3-55)。
【解剖】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②咳嗽,氣喘,咳血,胸痛:③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④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⑤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直刺0.5~0.8寸。
取穴方法: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大溪穴,呂細穴)解析: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2)呂細。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也,總稱六呂,此指穴內物質為純陰之液。細,弱也、小也。呂細一名意在形容穴內流行的地部經水水面寬大而流動緩慢,故名。
(3)腎經俞。俞,輸也。本穴為腎經經水的傳輸之處,故為腎經俞穴。
(4)腎經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輸出的地部經水真正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腎經原穴。
(5)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氣化散熱,表現出土的長養(yǎng)特征,故其屬土。
附注:腎經腧穴、原穴。
太溪穴意義: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氣化之氣。
運行規(guī)律:經水循腎經而傳,氣化之氣吸熱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熱生氣。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牙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jié)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而多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生理穴位〗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之經過處。
大鐘
Dàzhōng 絡穴
【定位】太溪穴下0.5寸,當跟骨內側前緣(見圖3-55)。
【解剖】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①癡呆;②癃閉,遺尿,便秘;③月經不調;④咳血,氣喘;⑤腰脊強痛,足跟痛。
【操作】直刺0.3~0.5寸。
取穴方法:
大鐘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大鐘穴(太鐘穴)解析:
1)大鐘。大,巨大也。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洪亮。該穴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如瀑布從高處落下。本穴物質為太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運行為從高處流落低處,如瀑布落下一般,聲如洪鐘,故名。太鐘名意與大鐘同。
2)腎經絡穴。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是經水由高處落入低處,經水落下時散發(fā)出大量的水濕氣體,水濕氣體吸熱后飄散于穴外,本穴有聯絡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腎經絡穴。
附注:腎經絡穴。
大鐘穴意義:腎經經水在此如瀑布從高處落下。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吸熱后循腎上行,二是吸熱后別走膀胱經。
功能作用:聯絡表里。
主治疾。
咳血氣喘,腰脊強痛,癡呆嗜臥,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溪穴、神門穴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穴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穴治虛火上炎之咽痛。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表里不和則多提插捻轉。
〖生理解剖〗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水泉
Shuǐquán 郄穴
【定位】太溪穴直下1寸,當跟骨結節(jié)內側上緣(見圖3-55)。
【解剖】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②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0.3~0.5寸。
取穴方法:
水泉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jié)的內側凹陷處。
水泉穴 解析:
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質為大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
2)腎經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經水因本穴所處位置低下而為聚集之狀,只有極少的滿溢之水外傳照海穴的高位,經水的運行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腎經郄穴。
附注:腎經郄穴。
水泉穴意義: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guī)律:極少部分循經傳于照海穴,大部分則流散于足跟各部。
功能作用:傳遞水液。
主治疾病:
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中極穴、水道穴治腎氣虧虛;配氣海穴、血海穴、腎俞穴、三陰交穴、氣海穴俞穴治腎絞痛、腎結石;配腎俞穴、中極穴、血海穴治尿血。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補之多提插。
〖生理解剖〗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照海
Zhàohǎi 八脈交會穴(通于陰蹺脈)。
【定位】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見圖3-55)。
【解剖】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點處;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干。
【主治】①失眠,癲癇;②咽喉干痛,目赤腫痛;③月經不調,帶下,陰挺,小便頻數,癃閉。
【操作】直刺0.5 ~0.8寸。
取穴方法:
照海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照海穴 (陰蹺穴,漏陰穴)解析: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fā)。本穴物質為水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為一個較大水域,水域平靜如鏡,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熱能而大量蒸發(fā)水液,故名。
2)陰蹺。陰蹺,乃穴內氣血有地部的經水和天部的陽氣,氣血特性體現了陰急而陽緩的陰蹺脈特性,故名陰蹺。
3)漏陰。漏,漏失也。陰,陰水也。漏陰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熱,經水氣化蒸發(fā)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陰。
4)足少陰陰蹺脈之會。同照海名解。
附注: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
照海穴意義:腎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fā)。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其蒸發(fā)的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外來經水屯于穴內,氣化之氣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熱生氣。
主治疾病:
咽喉干燥,癇證,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列缺穴、天突穴、太沖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癥;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癥。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熱則補之灸之。
〖生理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點;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干。
復溜
Fùliū 經穴
【定位】太溪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見圖3-56)。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的內側;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①水腫,汗證;②腹脹,腹瀉;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 ~1寸。
取穴方法: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
復溜穴(伏白穴,昌陽穴)解析:
(1)復溜。復,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復溜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fā)上行。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輸來的寒濕水氣,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熱而蒸升,氣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復溜。
(2)伏白。伏,隱藏、埋伏也。白,肺性之氣也。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熱溜散的水氣隱伏著肺金之氣的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后溫度上升而變?yōu)榉谓鹬缘臎鰸裰畾猓拭住?/P>
(3)昌陽。昌,昌盛繁榮也。陽,陽氣也。昌陽名意指腎經陽氣至本穴后才變?yōu)椴⒎睒s之狀。本穴物質為照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本穴吸熱后變?yōu)榱颂觳康年枤,腎經陽氣在此變得繁榮昌盛,故名昌陽。
(4)腎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經過本穴動而不居,故為腎經經穴。
(5)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腎經的天部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其屬金。
附注:腎經經穴。
復溜穴意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fā)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后循腎經橫傳于交信穴。
功能作用:補腎益氣。
主治疾。
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腎炎、神經衰弱、精力衰退、記憶力減退、手腳冰冷、浮腫。該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俞穴。
〖人體穴位配伍〗 配后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配中極穴、陰谷穴治癃閉。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交信
Jiāoxìn 陰蹺脈之郄穴。
【定位】太溪穴上2寸,脛骨內側面后緣,約當復溜穴前0.5寸(見圖3-56)。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后方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疝氣,五淋;②腹瀉,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0.8 ~1.2寸。
取穴方法:
交信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交信穴 (內筋穴)解析:
1)交信。交,交流、交換也。信,信息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經氣由此交于三隊交穴。本穴物質為復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因其吸熱揚散而質輕,因此從本穴外走脾經氣血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
2)內筋。內,與外相對,指本穴交于三陰交穴的氣血物質來自于腎經所處的內部。筋,肝風也。內筋名意指本穴氣血以風氣的形式由內向外傳輸。理同交信名解。
3)陰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蹺脈之穴,但由于本穴氣血為涼濕水氣,外傳脾經的氣血是吸熱后的氣血,量不多,如從孔隙中外出一般,故為陰蹺脈郄穴。
附注:陰蹺脈郄穴。
交信穴意義:腎經經氣由此交于三陰交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橫向外走三陰交穴。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濕。
主治疾。
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后方為脛神經本干。
筑賓
Zhùbīn 陰維脈之郄穴。
【定位】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直上5寸,約當腓腸肌內側肌腹下緣處(見圖3-56)。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干。
【主治】①癲狂;②疝氣;③嘔吐涎沫,吐舌;④小腿內側痛。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筑賓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筑賓穴 解析:
1)筑賓。筑,通祝,為慶祝之意。賓,賓客也。該穴名意指足三陰經氣血混和重組后的涼濕水氣由此交于腎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足三陰經氣血在三陰交穴混和后既無熱燥之性亦無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氣,由此傳入腎經后為腎經所喜慶,本穴受此氣血如待賓客,故名。
2)陰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維脈之穴,而三陰交穴傳入本穴的氣血較為細少,如從孔隙中傳來一般,故為陰維脈郄穴。
附注:陰維脈郄穴。
筑賓穴意義:足三陰經氣血混和重組后的涼濕水氣由此交于腎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后橫向下行陰谷穴。
功能作用:散熱降溫。
主治疾。
癲狂癇癥,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關元穴治水腫;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承山穴、合陽穴、陽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穴、百會穴治癲、狂、癇證。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生理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干。
陰谷
Yīngǔ 合穴
【定位】屈膝,腘窩內側,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見圖3-57)。
【解剖】在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①癲狂;②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小便不利;③膝股內側痛。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陰谷穴位于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大腿內側,膝蓋關節(jié)內側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位)。
陰谷穴解析:
(1)陰谷。陰,陰性水濕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并形成大范圍的水濕云氣常本穴物質為筑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后聚集為水濕云氣,水濕云氣性寒冷,故名。
(2)腎經合。合,匯合也。本穴為腎經的水濕之氣匯合之處,故為腎經合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性寒冷,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征,故其屬水。
附注:腎經合穴,屬水。
陰谷穴意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并形成大范圍的水濕云氣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高濃度冷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吸熱后循腎經上行。
功能作用:除降濁氣。
主治疾。
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指壓該穴,對于治療多汗癥非常有效,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或瀉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生理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橫骨
Hénggǔ
【定位】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際,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3-58)。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①少腹脹痛;②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③疝氣。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橫骨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橫骨穴(下極穴,屈骨穴,屈骨端,曲骨端)解析:
1)橫骨。橫,指穴內物質為橫向移動的風氣也。骨,指穴內物質中富含骨所主的水液。該穴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云氣在此橫向外傳。本穴物質為陰谷穴橫行傳至的冷濕水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脹散并橫向傳于穴外,外傳的風氣中富含水濕,故名。
2)下極。下,指本穴位于胸腹的最下部。極,屋頂之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下極名意指腎經氣血在本穴達到了它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陰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因其寒濕滯重要靠不斷地吸熱才能上行,而本穴則是腎經下部經脈氣血上行所能到達的最高點,故名下極。
3)屈骨。屈,虧缺之意。骨,陰性水液也。屈骨名意指腎經氣血由于本穴的向外散失而處于虧缺之狀。本穴物質為陰谷穴傳來的寒濕水氣,量不大,至本穴后因受熱而脹散并散失腎經之外,腎經氣血因此更加虧缺,故名屈骨。屈骨端名意與屈骨近同,端指腎經吸熱上行的氣血在此到達頂端。
4)曲骨端。曲,隱秘也。骨,腎主的水液也。端,極點、盡頭也。曲骨端名意指腎經吸熱上行的水濕至此已到盡頭。理同屈骨名解。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橫骨穴意義:腎經的水濕云氣在此橫向外傳。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guī)律:受熱后循腎經上傳大赫穴及輸散腹部各處。
功能作用:清熱除燥。
主治疾病:
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中極穴、三陰交穴治癃閉;配關元穴、腎俞穴、志室穴、大赫穴治陽痿、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瀉之或灸,熱則補之。
〖生理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大赫
Dàhè
【定位】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3-58)。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遺精,陽痿,陰挺,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大赫穴位于下腹部,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四點的左右一指寬處(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大赫穴(陰維穴,陰關穴)解析:
(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紅如火燒十分顯耀也。大赫名意指體內沖脈的高溫高濕之氣由本穴而出腎經。本穴物質為體內沖脈外出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因其高溫而如火燒一般顯耀,因其高壓而氣強勁盛大,故名大赫。
(2)陰維。此名是從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質為沖脈外傳的高溫高壓水氣及橫骨穴傳來的寒濕水氣,在沖脈強勁之氣的帶動下,橫骨穴傳來的寒濕水氣由此輸布胸腹各部,有維護胸腹陰面陰液的作用,故名陰維。
(3)陰關。陰,陰液也。關關卡也。陰關名意指沖脈外輸的強勁熱只能帶動本穴天部的水濕之氣上行,而對穴內流行的地部經水則無此作用,陰性水液只能循腎經下行。
(4)沖脈足少陰之會。理同大赫名解。
附注: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大赫穴意義:體內沖脈的高溫高濕之氣由本穴外傳腎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高溫高壓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腎經上傳。
功能作用:散熱生氣。
主治病癥:
陰部痛,陽痿、早泄,遺精,子宮脫垂,帶下,月經不調,痛經,不妊,泄瀉,痢疾、膀胱疾病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位。
〖人體穴位配伍〗 配陰交穴、腎俞穴、帶脈穴、大敦穴、中極穴治陽痿、遺精、帶下;配命門穴、腎俞穴、志室穴、中極穴、關元穴治男科病、不育癥。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氣穴
Qìxué
【定位】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3-58)。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和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①奔豚氣;②月經不調,帶下;③小便不利;④腹瀉。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氣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關元穴左右一指寬處)。
氣穴(胞門穴,子戶穴)解析:
(1)氣穴。穴內物質為氣態(tài)物也。本穴物質為大赫穴傳來的高溫高壓水氣,至本穴后,快速強勁的高溫高壓水氣勢弱緩行并擴散為溫熱之性的氣態(tài)物,故而得名。
(2)胞門。胞,胞宮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胞門名意指胞宮的外輸氣血由此外出沖脈。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溫熱之氣,此氣來源于胞宮,在本穴開始向沖脈以外傳輸,是沖脈氣血外出的主要門戶,故名胞宮。子戶名意與胞宮同。
(3)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氣穴意義:腎經沖脈氣血在此變?yōu)楹途彽臒釟狻?/P>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熱性水氣。
運行規(guī)律:循腎經上傳及散輸小腹各部。
功能作用:補益沖任。
主治病癥:
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生理不順、冷感癥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位。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天樞穴、大腸俞穴主治消化不良;配中極穴、陰陵泉穴、膀胱俞穴主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血海穴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痿、不育癥。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四滿
Sìmǎn
【定位】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3-58)。
【解剖】肌肉、血管同大赫,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①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后惡露不凈;②遺精,小腹痛;③臍下積、聚、疝、瘕,水腫。
【操作】直刺1~1.5寸。利水多用灸法。
取穴方法:
四滿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四滿穴(髓府穴,髓中穴,髓海穴)解析:
1)四滿。四,四面八方也。滿,充斥、充滿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氣血在此散熱冷凝、充斥穴內各個空間。本穴物質為氣穴傳來的熱性水氣,水氣上行至此后熱散冷凝化為霧狀水滴并充滿穴周,故名。
2)髓府。髓,腎之精也,寒性水濕之氣也。府,府宅也。髓府名意指腎經沖脈氣血在此化為寒濕水氣。本穴物質為氣穴傳來的熱性水氣,至本穴后熱性水氣散熱冷凝而變?yōu)楹运畾,故名髓府。髓中、髓海名意與髓府同。
3)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四滿穴意義:腎經沖脈氣血在此散熱冷凝。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降下行于中注穴。
功能作用:除濕降濁。
主治疾。
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后惡露不凈,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人體穴位配伍〗配氣海穴、三陰交穴、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睪丸腫痛;配氣海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血海穴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等病癥。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生理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中注
Zhōngzhù
【定位】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圖3-58)。
【解剖】肌肉、血管同大赫,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腹痛,便秘,腹瀉。
【操作】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
中注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中注穴解析:
1)中注。中,與外相對,指里部。注,注入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的冷降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四滿穴傳來水津濕氣,至本穴后則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故名。
2)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中注穴意義:腎經沖脈經水由此注入體內。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guī)律: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利濕健脾。
主治疾。
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委中穴、氣海穴俞穴治腰背痛;配血海穴、腎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陰交穴、中極穴治婦科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睪丸炎、附件炎。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