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心、小腸、交感、神門、內分泌。每次選3~5穴,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
(二)膽絞痛
1.急性膽囊炎、膽石癥
急性膽囊炎 右上腹痛,呈持續(xù)性,并陣發(fā)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區(qū),伴有惡心、嘔吐,右上腹膽囊區(qū)有明顯壓痛和肌緊張。部分患者出現(xiàn)黃疸和高熱,或摸到腫大的膽囊。
膽石癥 疼痛劇烈,惡心嘔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和高熱。發(fā)作一般時間短暫,也可延及數(shù)小時。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取足少陽經穴、相應的俞募穴為主。
主穴 膽囊穴 陽陵泉 膽俞 肝俞 日月 期門
配穴 嘔吐者,加內關、足三里;黃疸者,加至陽;高熱者,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日月配膽俞、期門配肝俞為俞募配穴 ,疏肝利膽止痛。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以利肝膽之腑。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患的經驗效穴。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肝、胰膽、交感、神門、耳迷根。急性發(fā)作時,毫針強刺激,持續(xù)捻針。疼痛緩解后,用耳穴壓丸法,兩耳交替進行。
2.膽道蛔蟲癥
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發(fā)的陣發(fā)性劇烈絞痛或劍突下“鉆頂”樣疼痛,可向肩胛區(qū)或右肩放射,伴有惡心、嘔吐,有時吐出蛔蟲,繼發(fā)感染時有發(fā)熱。疼痛時間數(shù)分鐘到數(shù)小時,一日發(fā)作數(shù)次。間隔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輕微。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解痙利膽,驅蛔止痛。取足少陽、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膽囊穴 陽陵泉 迎香 四白 鳩尾 日月
配穴 嘔吐者,加內關、足三里。
操作 毫針瀉法。迎香透四白,鳩尾透日月。每次留針1~2小時。
方義 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可利膽止痛。迎香透四白為治療本病的經驗穴。鳩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氣血。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患的經驗效穴。諸穴共奏驅蛔止痛之功。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胰膽、艇中、十二指腸、神門、耳迷根。先刺右側,疼痛未止再刺左側,強刺激。
(三)腎絞痛
主癥 疼痛突然發(fā)生,多呈持續(xù)性或間歇性,并沿輸尿管向髂窩、會陰、陰囊、大腿內側放射,出現(xiàn)血尿或膿尿、排尿困難或尿流中斷,腎區(qū)可有叩擊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取相應背俞穴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腎俞 三焦俞 關元 陰陵泉 三陰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沖;濕熱重者,加委陽、合谷。
操作 毫針瀉法。
方義 腎俞、三焦俞位于腎區(qū),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配關元疏利膀胱及局部氣機。遠取三陰交、陰陵泉以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腎、輸尿管、交感、皮質下、三焦。毫針刺,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