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背俞穴、募穴
俞穴、募穴?偡Q為俞募穴。因為兩者均與某一臟腑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方面有密切聯系,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同之處,臨床應用時又多同時配合使用,故多同時出現。
俞、募穴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之疾患取肺俞,胃之疾患取胃俞。還可用于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選肝俞,耳疾選腎俞。
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論述,臨床上臟病多選取背俞穴治療,腑病多選取募穴治療。但由于俞、募穴關系密切,臨床常把病變臟腑的俞、募穴相配,以發(fā)揮其協同作用,即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選心俞、巨闕。
四、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即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后溪、申脈、列缺、照海8個腧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存在著特殊的交會關系,內關通于陰維,公孫通于沖脈,外關通于陽維,足臨泣通于帶脈,后溪通于督脈,申脈通于陽蹺,列缺通于任脈,照海通于陰蹺。八穴有調節(jié)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治療范圍廣,可以主治全身疾病,作用顯著,為臨床所常用。
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當奇經發(fā)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如督脈病證之腰脊強痛,可選后溪。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后溪、申脈,列缺、照海四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內關、公孫配合,治療心、胸、胃的疾患;外關、足臨泣配合,治療目外眥、耳后、頰、頸、肩部疾患;后溪、申脈配合,治療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患;列缺、照海配合,治療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五、八會穴
臨床應用主要體現在治療方面。八會穴對于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如六腑之病可以選中脘;筋病可以選陽陵泉等。另外,《難經四十五難》日:“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提示八會穴還可以治療相關的熱病。
六、郄穴
郄穴有匯聚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臟腑疾患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和壓痛,有助于診斷;又是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證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癥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如急性胃痛取梁丘,養(yǎng)老治療急性腰痛,咯血取孔最。
七、下合穴
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六腑的下合穴分別為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合治內腑”,故與六腑相關的疾患常選用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的疾患選足三里,腸癰選上巨虛。下合穴還可用于診斷,如膽腑疾患常在陽陵泉有明顯的壓痛。
八、交會穴
交會穴具有主治范圍廣泛的特點,不但能治療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肝、腎經又在此交會,所以能治療足三陰經的病證。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既可治療督脈的疾患,又可治療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另如風池、風門、中脘、申脈、照海、關元、中極等都是主治范圍非常廣泛的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