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一、病原學
病原體為腦膜炎球菌,屬奈瑟菌屬。為革蘭陰性雙球菌。
本菌裂解釋放內毒素,為致病的重要因素,并可產生自溶酶,在體外易自溶。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帶菌者和流腦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經呼吸道傳播。密切接觸如同睡、懷抱、喂奶、接吻等,對2歲以下嬰幼兒傳染本病有重要意義。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6個月以內的嬰兒可自母體獲得免疫而很少發(fā)病;成人則已在多次流行過程中經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故兒童發(fā)病率高,以5歲以下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
(四)流行特征本。喝昃砂l(fā)生,但有明顯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在冬春季。
三、發(fā)病機制
細菌侵入人體后,如機體免疫力低下或細菌毒力較強,細菌可從鼻咽部進入血循環(huán),形成短暫菌血癥,少數(shù)病人發(fā)展為敗血癥。病原菌可通過血~腦脊液屏障進入腦脊髓膜引起化膿性炎癥。
敗血癥期間,細菌侵襲皮膚血管內皮細胞,迅速繁殖并釋放內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壞死、細胞浸潤及栓塞,臨床可出現(xiàn)皮膚粘膜淤點。
細菌在血循環(huán)中大量繁殖,并釋放內毒索,使全身小血管痙攣,弓I起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重者出現(xiàn)DIC。
腦膜炎期間,腦脊髓膜化膿性炎癥(膿液蛛網(wǎng)膜與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及腦實質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