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數(shù)一般在(35)x 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對傷寒的診斷與病情評估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傷寒桿菌:
、傺囵B(yǎng):為最常用的確診傷寒的依據(jù)。病程第12周的陽性率最高(80%一90%)②骨髓培養(yǎng):培養(yǎng)陽性率高于血培養(yǎng),陽性持續(xù)時間亦較長。(注意時機)③糞便培養(yǎng):④尿培養(yǎng):(3、4都是3-4周陽性)⑤十二指腸引流膽汁培養(yǎng):很少應(yīng)用。⑥玫瑰疹刮取物培養(yǎng):但不作為常規(guī)。
(三)肥達反應(yīng)(傷寒血清凝集反應(yīng))
應(yīng)用傷寒桿菌“o”與“H”抗原,副傷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等5種抗原,通過凝集反應(yīng)檢測病人血清中相應(yīng)的抗體,對傷寒與副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通常自病程第2周始方逐漸增加)
“O”抗原為傷寒桿菌、副傷寒甲、乙桿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檢出高效價“O”抗體不能區(qū)別3個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三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可從3種的特異性抗體效價上升來判斷感染的菌種。應(yīng)用標(biāo)準試劑檢測,對未經(jīng)免疫者,“O”抗體的凝集效價在1/80及“H”抗體在1/160或以上時,可確定為陽性,或者動態(tài)上升4倍以上。有輔助診斷價值。但不能作為確診的唯一依據(jù)。
外斐反應(yīng):某些立克次體病的輔助診斷試驗,為一種非特異性反應(yīng),該試驗用與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的變形桿菌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體,進行凝集反應(yīng),若凝集效價>40,結(jié)合臨床可考慮立克次體感染。
斑疹傷寒:OX19(+++)、OX2(+)、OXk(-)。傳播途徑:流行性人虱,地方性鼠蚤
六、治療
(一)病原治療
1.喹諾酮類藥物:為首選藥物。
2.氯霉素:
3.頭孢菌素類藥物:第二、三代頭孢菌素用于傷寒治療也有良好的效果。
4.復(fù)方磺胺甲嗯唑。
5.阿莫西林。
(二)并發(fā)癥治療
1.腸出血:
2.腸穿孔:
3.中毒性心肌炎: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下,應(yīng)用糖皮質(zhì)激素、改善心肌營養(yǎng)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