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證
病因辨證 ,是運用病因?qū)W的基本理論,
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疾病各種證候的辨證方法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癘氣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六淫辨證:風、寒、暑、濕、燥、火
注意:要與“內(nèi)生六淫”的相區(qū)別
風淫證候:外感風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風證
(惡風、汗出、癢、動、脈浮、發(fā)熱)
臨床表現(xiàn):
1、風邪侵表:發(fā)熱惡寒、汗出、鼻塞或噴嚏,咳嗽,咽喉癢或痛,苔薄白,脈浮緩
2、風客肌膚:皮膚瘙癢,或起丘疹,或起風團,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風襲經(jīng)絡:顏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頸項拘急,四肢抽搐
4、風襲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5、風水相搏:顏面先腫,繼則全身
寒淫證候:外感寒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寒證(惡寒、局部冷痛、苔白滑)
臨床表現(xiàn):
1、傷寒證:寒邪傷于肌表
發(fā)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舌苔白,脈浮緊
2、中寒證:寒邪直中臟腑(寒邪客肺、寒滯胃腸、寒滯肝脈、寒滯心脈、寒凝胞宮證等
腹部冷痛, 喜溫,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長或咳喘, 或泄瀉, 或手足拘攣, 或囊縮等, 舌淡苔白,脈沉緊
3、寒凝經(jīng)脈:關(guān)節(jié)冷痛,痛有定處,喜溫
暑淫證候(發(fā)熱,惡熱,口渴,汗出,疲乏,舌紅苔黃或白,脈虛數(shù))
臨床表現(xiàn):
1、傷暑:惡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
2、中暑:發(fā)熱,卒然昏倒,汗不出,煩悶,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絳干燥,脈濡數(shù)
程鐘齡認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要點
濕淫證候(困重痞悶,膩濁,纏綿)
臨床表現(xiàn):
1、濕邪傷表: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關(guān)節(jié)疼痛,四肢倦怠
2、濕侵皮膚:皮膚起泡,破流黃水(黃水瘡)
,或足趾奇癢,皮破流水
3、濕流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重著酸痛,肌膚麻木,疼痛固定,脈濡緩,舌苔膩,屈伸不利
燥淫證候
干(皮膚,清竅,肺系)
臨床表現(xiàn):
1、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脈浮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而成涼燥
2、溫燥:身熱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帶血,以及上氣鼻干,舌干苔黃,脈象浮數(shù)
火淫證候:(壯熱,面紅目赤,口渴,譫妄,出血,癰膿,舌紅降)
火灼氣分-壯熱口渴,面紅目赤 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發(fā)疹
熱擾神明-發(fā)狂
熱灼肌膚-皮膚生癰癤
熱傷津液-便秘,尿黃
舌-紅絳
脈-數(shù)而有力
熱與暑的異同
相同點:同為夏令主氣。 《素問五運行大論》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南方生熱,熱生火” “七月流火”
不同點:
暑-以汗出過多,氣陰兩傷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暑益氣 (清暑益氣湯)
火-以火毒內(nèi)侵,或灼傷肌膚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熱解毒 (五味消毒飲)
(七)疫癘辨證
概念:是中醫(yī)對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總稱。
致病特點:
1、傳染性強,流行面廣
2、發(fā)病急驟,病情危重
3、多從口鼻而入
4、其產(chǎn)生有一定的條件
疫癘的臨床表現(xiàn)1、大熱、大渴、頭痛如劈
2、絞腸痛絕,或抽搐強直
3、狂躁昏譫,吐衄發(fā)斑,咽痛喉爛
4、憎寒壯熱,痰喘腫脹
5、舌質(zhì)紅絳,苔厚濁膩或白厚如積粉
6、脈濡數(shù)
二、
七情證候
概念:過度、過久的情志剌激,導致臟腑氣血失調(diào)而引起的疾病
致病特點:
1、與患者的情緒波動密切相關(guān)
2、以精神癥狀主
三、飲食勞傷(一)飲食所傷:
胃痛,惡聞食臭,飲食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二)勞逸所傷:
倦怠無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脈緩大或浮或細。
三)房室所傷
陰虛,則咳嗽咯血,骨蒸潮熱,心悸盜汗;
陽虛,則陽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軟,夢遺滑精。
查看更多試題內(nèi)容請點擊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