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口、唇、齒、齦
(一)口之形色動態(tài)
(二)唇之色澤形態(tài)
(三)齒之色澤動態(tài)
(四)齦之色澤形態(tài)
(一)口之形色動態(tài)
1.口之形色
(1)口角流涎 脾虛濕盛、中風口歪不能收攝
(2)口瘡 心脾積熱
(3)口糜 濕熱內(nèi)郁
(4)鵝口瘡 感受邪毒,心脾積熱
2.口之動態(tài)
(1)口張 屬虛證。若狀如魚口,但出不入,則為肺氣將絕。
(2)口噤 屬實證,多因筋脈拘急所致,可見于中風、癇病、驚風、破傷風等。
(3)口撮 上下口唇緊聚,不能吸吮,可見于小兒臍風。
(4)口 見于風邪中絡(luò),或中風病的中經(jīng)絡(luò)。
(5)口振 戰(zhàn)栗鼓頜,口唇振搖,多為陽虛寒盛或邪正劇爭所致,可見于溫病、傷寒欲作汗時,或瘧疾發(fā)作時。
(6)口動 口頻繁開合,不能自禁,是胃氣虛弱的表現(xiàn);若口角掣動不止,是熱極生風或脾虛生風之象。
(二)唇之色澤形態(tài)
1.唇之色澤
(1)唇色紅潤 常人。
(2)唇色淡白 多屬血虛或失血。
(3)唇色深紅 多屬熱盛。
(4)口唇赤腫而干 多為熱極。
(5)口唇櫻桃紅色 多見于煤氣中毒。
(6)口唇青紫 多屬瘀血證。
(7)口唇青黑 多屬寒盛、痛極。
2.唇之形態(tài)
(1)口唇干裂為津液損傷,多屬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
(2)口唇糜爛多為脾胃積熱上蒸。
(3)唇內(nèi)潰爛,其色淡紅為虛火上炎。
(4)唇邊生瘡,紅腫疼痛為心脾積熱。
(5)唇角生疔,麻木癢痛,多為鎖口疔;人中部生疔,多為人中疔。
(6)人中滿唇反 久病而人中溝變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齒,稱“人中滿唇反”,為脾氣將絕,屬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