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各地
資訊
當(dāng)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 >> 考試輔導(dǎo) >> 2018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藥學(xué)考點(diǎn)串講:清熱藥

2018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藥學(xué)考點(diǎn)串講:清熱藥_第2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2018-05-11   【

  清熱燥濕藥

  黃芩

  性能: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yīng)用:

  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

  3.血熱吐衄 4.癰腫瘡毒 5.胎動(dòng)不安

  用法:煎服。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黃連

  性能: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yīng)用: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

  2.濕熱瀉痢:瀉痢要藥。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

  4.癰腫癤瘡,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用法:煎服。外用適量。

  黃柏

  性能: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除骨蒸。

  應(yīng)用:

  1.濕熱帶下,熱淋。

  2.濕熱瀉痢,黃疸。

  3.濕熱腳氣,痿證。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

  5.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用法:煎服。外用適量。

  龍膽草

  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主治病證:

  1.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

  2.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

  3.驚風(fēng)抽搐。

  秦皮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苦參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病證:

  1.濕熱瀉痢、便血、黃疸。

  2.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

  3.濕熱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藜蘆。

  白鮮皮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

  主治病證:

  1.濕熱瘡毒、濕疹、疥癬。

  2.濕熱黃疸,風(fēng)濕熱痹。

  黃芩、黃連與黃柏等相似藥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證的共同點(diǎn)與不同點(diǎn)。

  黃芩善清肺熱,治肺熱咳嗽;涼血安胎,治出血、胎熱不安。黃連效強(qiáng),善清心、胃火,治心、胃火證,為治濕熱瀉痢要藥。黃柏善清下焦熱邪,治下焦?jié)駸嶙C;退虛熱治陰虛內(nèi)熱證。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性能: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癰腫疔瘡:為治一切內(nèi)癰外癰之要藥 。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

  3.熱毒血痢。

  4.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連翹

  性能: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2.風(fēng)熱外感,溫病初起。

  3.熱淋澀痛。

  穿心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大青葉

  性能:苦,寒。歸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應(yīng)用:

  1.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

  2.喉痹口瘡,痄腮丹毒。

  板藍(lán)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

  主治病證:

  1.外感發(fā)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

  2.溫毒發(fā)斑,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主治病證: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

  2.咽痛口瘡,火毒瘡瘍。

  3.咳嗽胸痛,痰中帶血。

  4.暑熱驚癇,驚風(fēng)抽搐。

  用法用量: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外用適量。

  貫眾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

  主治病證:

  1.風(fēng)熱感冒,溫毒發(fā)斑。

  2.血熱出血。尤善治崩漏下血。

  3.蟲疾。

  4.燒燙傷及婦人帶下等。

  用法用量:殺蟲及清熱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小毒,用量不宜過大。

  蒲公英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應(yīng)用:2012

  1.癰腫療毒,乳癰內(nèi)癰。為治療乳癰之要藥

  2.熱淋澀痛,濕熱黃疸。2013

  3.肝火上炎,目赤腫痛。

  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病證:

  1.疔瘡腫毒,乳癰腸癰。

  2.毒蛇咬傷:兼可解蛇毒,治療毒蛇咬傷。

  3.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外感熱病。

  野菊花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病證:

  1.癰疽疔癤,咽喉腫痛。治外科疔癰之良藥。

  2.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3.濕疹、濕瘡、風(fēng)疹癢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適量。

  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

  主治病證:

  1.楊梅毒瘡,肢體拘攣。

  2.淋濁帶下,濕疹瘙癢。

  3.癰腫瘡毒。

  魚腥草

  性能: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應(yīng)用:

  1.肺癰吐膿,肺熱咳嗽。

  2.熱毒瘡毒。

  3.濕熱淋證。

  4.濕熱瀉痢。

  使用注意: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宜久煎。虛寒證及陰性瘡瘍忌服。

  敗醬草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2013

  主治病證:

  1.腸癰肺癰,癰腫瘡毒。

  2.產(chǎn)后瘀阻腹痛。

  3.肝熱目赤腫痛及赤白痢疾。

  大血藤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風(fēng),止痛。

  主治病證:

  1.腸癰腹痛,熱毒瘡瘍。

  2.跌打損傷,經(jīng)閉痛經(jīng)。

  3.風(fēng)濕痹痛。

  射干

  性能: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痰利咽。2012

  應(yīng)用:1.咽喉腫痛;2.痰盛咳喘。

  山豆根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病證: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123
糾錯(cuò)評(píng)論責(zé)編:duoduo
考試題庫
熱點(diǎn)推薦»
林口县| 新野县| 彭阳县| 伊吾县| 五大连池市| 华池县| 河津市| 宁海县| 宣威市| 民乐县| 盐池县| 虹口区| 黔西县| 交口县| 金门县| 溧阳市| 旅游| 大港区| 奉贤区| 濮阳县| 朝阳县| 大安市| 天津市| 永济市| 淮安市| 鲁山县| 淅川县| 鹤岗市| 鄯善县| 界首市| 滨海县| 平舆县| 平度市| 景泰县| 新兴县| 石台县| 辛集市| 五河县| 兴业县| 德江县| 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