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各地
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 >> 考試輔導 >> 2018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診斷學考點:第六單元脈診

2018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診斷學考點:第六單元脈診

來源:考試網   2018-04-20   【

  第六單元 脈診

  細目一 脈診概說

  一、脈象形成原理

  (一)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二)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三)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的關系

  二、診脈部位

  (一)寸口

  通常以腕后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的部位關前(腕側)為寸,關后(肘側)為尺

  (二)寸口診法的原理

  寸口部為“脈之大會”

  寸口部脈氣最明顯

  可反映宗氣的盛衰

  便于診察

  (三)其他診脈部位

  1.三部九候診法 2.人迎寸口診法 3.仲景三部診法

  三、診脈方法

  (一)體位——前臂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寸口部為“脈之大會”

  (二)醫(yī)生指法——選指、布指、運指

  1.選指:指目診察,三指平齊,略呈弓形,約呈45°

  2.布指:中指定關 布指的疏密

  3.運指

  (1)舉法:用較輕的指力(“輕取”或“浮取”)

  (2)按法:用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重取”或“沉取”)

  (3)尋法:從輕到重,或從重到輕,左右推尋,調節(jié)最適當指力

  (4)總按:三指同時用力

  (5)單診: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

  (6)循法:循是指切脈時三指沿寸口脈長軸循行,診察脈之長短,比較寸關尺三部脈象的特點

  (三)平息

  醫(yī)生在診脈時注意調勻呼吸,即所謂“平息”

  (四)切脈時間

  一般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

  診脈時需注意每次診脈的時間至少應在五十動

  四、脈象要素

  (一)四要素

  1.脈位 脈位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顯現部位的淺深、長短。正常脈搏的脈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

  (1)脈位表淺者為浮脈。

  (2)脈位深沉者為沉脈。

  (3)脈搏超越寸、關、尺三部者為長脈。

  (4)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2.脈數 脈數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jié)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jié)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每分鐘70~90次,且節(jié)律均勻,沒有歇止。

  (1)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

  (2)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

  (3)出現歇止者,有促、結、代等脈的不同。

  (4)脈律快慢不勻者,為三五不調。

  3.脈形 脈形指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tài)。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大小、軟硬等形狀。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等因素有關。

  (1)如脈管較充盈,搏動幅度較大者為洪脈。

  (2)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

  (3)脈管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

  (4)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等。

  4.脈勢 脈勢指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脈勢包含著多種因素,如脈動的軸向和徑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臟和阻力影響所產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彈性和張力影響而產生的緊張度等。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動勢力的強弱及流暢程度。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

  (1)應指有力為實脈。

  (2)應指無力為虛脈。

  (3)通暢狀態(tài)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

  (4)通暢狀態(tài)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

  (二)八要素

  脈位:指脈動顯現部位的淺深。脈位表淺為浮脈;脈位深沉為沉脈。

  脈率(至數):指脈搏的頻率。中醫(yī)以一個呼吸周期為脈搏的計量單位。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平脈,一息六至為數脈,一息三至為遲脈。

  脈長:指脈動應指的軸向范圍長短。即脈動范圍超越寸、關、尺三部稱為長脈,應指不及三部,但見關部或寸部者均稱為短脈。

  脈勢(脈力):指脈搏的強弱。脈搏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

  脈寬:指脈動應指的徑向范圍大小,即手指感覺到脈道的粗細(不等于血管的粗細)。脈道寬大的為大脈,狹小的為細脈。

  流利度:指脈搏來勢的流利通暢程度。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來勢艱難,不流利者為澀脈。

  緊張度:指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脈管繃緊為弦脈;弛緩為緩脈。

  均勻度:均勻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脈動節(jié)律是否均勻,脈律不均勻,脈搏搏動無規(guī)律可見于散脈、微脈等,出現歇止者,有促、結、代等脈的不同。二是脈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為均勻,不一致為參差不齊。

  細目二 正常脈象

  一、正常脈象的表現

  寸關尺三部有脈,一息四~五至,相當于72~9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

  二、正常脈象的特點(胃、神、根)

  (一)胃——要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和營養(yǎng)狀況的優(yōu)劣

  特點:徐和、從容、軟滑

  (二)神——脈搏有力是有神的標志

  特點:有力柔和、節(jié)律整齊

  (三)根——脈之有根關系到腎

  特點:尺脈有力、沉取不絕

  細目三 常見脈象的特征與臨床意義

  一、相似部位——脈浮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浮脈

舉之有余,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

表證,虛陽浮越

芤脈

浮大中空,有邊無中,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

濡脈

浮細而無力

虛證和濕證

革脈

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散脈

浮而無根,至數不齊,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臟氣衰竭

  二、相似部位——脈沉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沉脈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里證

伏脈

脈位比沉脈更深更沉,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

邪閉,厥病,痛極

牢脈

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陰寒內盛,疝氣

弱脈

沉而細軟無力(濡)

虛證,氣血不足

  三、相似至數——脈遲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遲脈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聚

緩脈

緩脈雖為一息四至,但脈來怠緩無力

濕證,脾胃虛弱,常人——大脈

結脈

結脈不僅脈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規(guī)則的歇止

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

  四、相似至數——脈數——數——動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數脈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

疾脈

一息七八至

陽極陰竭,元氣欲脫

促脈

不僅脈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規(guī)則的歇止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五、相似節(jié)律——有間歇——散脈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促脈

數而時止,止無定數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結脈

緩而時止,止無定數

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

代脈

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還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六、相似節(jié)律——無間歇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澀脈

脈律不齊,三五不調,往來艱澀,形態(tài)不勻

氣滯、血瘀和精傷、血少

散脈

脈律不齊,浮散無根

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

  七、相似脈寬——細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細脈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氣血兩虛、濕邪

濡脈

脈浮細而軟,輕取即得

虛證或濕困

弱脈

脈極沉細而軟,重按乃得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微脈

脈極細極軟,似有若無

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八、相似脈寬——寬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洪脈

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陽明氣分熱盛

實脈

三部脈充實有力,其勢來去皆盛

實證,亦見于常人

  九、相似脈長——長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長脈

脈動應指超逾三部

陽證、熱證、實證,亦可見于平人

弦脈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
亦見于老年健康者(實)

牢脈

長而沉實弦

陰寒內盛,疝氣癥積

  十、相似脈長——短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短脈

脈動應指不及三部,且常兼遲澀

氣虛或氣郁

動脈

脈短如豆,滑數有力

驚恐、疼痛

  十一、相似緊張度——硬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弦脈

脈長而堅硬,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

緊脈

緊張有力,如按繩索,在脈勢繃急和脈形寬大兩方面超過弦脈

實寒證、疼痛和食積

革脈

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十二、相似緊張度——軟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濡脈

脈浮細而軟

虛證或濕困

弱脈

沉而軟小無力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緩脈

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

濕病,脾胃虛弱,亦可見于正常人

  十三、相似流利度

脈名

特征

臨床意義

數脈

頻率快,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

熱證,亦見于里虛證

滑脈

往來流利圓滑,如珠走盤

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亦是青壯年的常脈,婦女的孕脈

動脈

短而滑數,厥厥動搖

驚恐、疼痛

澀脈

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勢不勻,如輕刀刮竹

氣滯、血瘀和精傷、血少

  細目四 相兼脈與真臟脈

  一、相兼脈

  浮滑脈:表證夾痰

  浮數脈:多見于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沉澀脈:血瘀,尤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滑數脈:多見于痰熱(火)、濕熱或食積內熱

  洪數脈:多見于陽明經證、氣分熱盛、外感熱病

  弦細脈:多見于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郁脾虛等證

  浮緊脈 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病疼痛。

  浮緩脈 多見于風邪傷衛(wèi),營衛(wèi)不和的太陽中風證。

  沉遲脈 多見于里寒證。

  沉弦脈 多見于肝郁氣滯,或水飲內停。

  沉緩脈 多見于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脈 多見于陰虛內熱或血虛。

  弦緊脈 多見于寒證、痛證,常見于寒滯肝脈或肝郁氣滯等所致疼痛等。

  弦數脈 多見于肝郁化火或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脈 多見于肝火夾痰,肝膽濕熱或肝陽上擾,痰火內蘊等病證。

  二、真臟脈: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表示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

  真臟脈的臨床意義

  1.無胃之脈 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臨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臟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1)如脈來弦急,如循刀刃稱偃刀脈。

  (2)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為轉豆脈;或急促而堅硬如彈石稱彈石脈。

  2.無神之脈 無神之脈象以脈律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征。主要由脾(胃)、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生命即將告終。

  (1)如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狀,稱雀啄脈。

  (2)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者,稱屋漏脈。

  (3)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稱解索脈。

  3.無根之脈 無根脈象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為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的征象。

  (1)若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稱釜沸脈,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

  (2)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動,稱魚翔脈。

  (3)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稱蝦游脈。

  細目五 診小兒脈

  一、正常脈象

  2~3歲的小兒,脈動6~7至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120次;

  5~10歲的小兒,脈動6至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次左右,4~5至為遲脈。

  二、病脈的臨床意義

  脈的浮、沉、遲、數辨病證的表、里、寒、熱;

  脈的有力、無力定病證的虛、實。

  1.浮脈多見于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

  2.沉脈多見于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

  3.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

  4.數脈多見于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

糾錯評論責編:duoduo
考試題庫
熱點推薦»
招远市| 容城县| 都匀市| 芜湖县| 南京市| 舟曲县| 宝清县| 亳州市| 陵川县| 苍梧县| 三穗县| 南乐县| 静海县| 阿克| 达日县| 芷江| 东乌珠穆沁旗| 海南省| 板桥市| 宜阳县| 光泽县| 威远县| 西平县| 深圳市| 抚顺县| 台安县| 铁岭市| 武隆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安义县| 鹰潭市| 忻州市| 台湾省| 梅河口市| 遵义市| 长岭县| 灵宝市| 嘉义县| 襄樊市| 微博|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