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足太陰脾經、腧穴
【循行】
、倨鹗加诖笾耗┒(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跖骨小頭)后(太白、公 孫),②上向內踝前邊(商丘),③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④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⑤進入 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會中極、關元),⑥屬于脾,散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⑦通過膈肌,夾食道旁(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絡大 包,會中府),⑧連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⑨從胃部分出,上過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病候】
本經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癥:舌根部發(fā)強,吃后即嘔,胃脘痛,腹脹,舌根強痛,喜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輕松,全身感到沉重無力。
本經腧穴主治“脾”方面所發(fā)生的病癥,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 有痞塊,泄利,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脾之大絡:實證,全身都痛;虛證,各關節(jié)弛緩乏力。
【本經穴】
本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布在側胸腹部。隱白(井),大都(滎),太白(輸、原),公孫(絡),商丘(經),三陰交 (足三陰之會),漏谷,地機(郄),陰陵泉(合),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大包(脾之大絡)。
【交會穴】
中府(手太陰),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下脘、關元、中級(任脈)。
例題:
1.按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下列正確的是:
A 手少陰經-手太陽經-足少陰經
B 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
C 足少陽經-足厥陰經-手少陰經
D 足太陽經-手厥陰經-手少陽經
E 足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少陽經
2.按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下列不正確的是:
A 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
B 足少陰經-手厥陰經-手少陽經
C 足少陽經-足厥陰經-手太陰經
D 手少陰經-手太陽經-足少陰經
E 手太陰經-手陽明經-足陽明經
3.手足三陽經在四肢的分布規(guī)律一般是:
A 太陽經在前 少陽經在中 陽明經在后
B 太陽經在前 陽明經在中 少陽經在后
C 陽明經在前 太陽經在中 少陽經在后
D 陽明經在前 少陽經在中 太陽經在后
E 少陽經在前 陽明經在中 太陽經在后
參考答案
1 B 2 D 3 D